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徐爱军:疏通中医针灸传承链

徐爱军2020年11月17日13:11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中医针灸技术失传和流传的人文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医针灸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是华夏先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传统医疗技艺。它不仅是保健和治病的技术,亦是我国最具民族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医针灸独特的价值贡献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人类带来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中医针灸也是如此。中医针灸的保护政策根植于其独特的价值贡献,尤其是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针灸的科学价值包括临床治疗价值、治未病和养生等健康价值。中、西医学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对疾病的认知、诊断、用药、治疗和病体调理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技能方法。中医医疗服务的特点(不同于现代医学)表现在:中医诊察的意象思维、中医遣方配伍的药物创造、用药过程的药事服务、中医非药物疗法等。因此,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医疗服务过程充分体现了高知识投入的特性,给患者带来了相应的治疗价值。

同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医药的传承、利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有着积极的作用。2019年10月,在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与此同时,针灸还是中医药国际化、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名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总部设在中国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有53个国家和地区的194个会员团体。可见,中医针灸具有的外部正效应是中医针灸具备公共物品属性的原因之一。

基于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独特的价值贡献,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也指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针灸独特的传承规律

相比中医其他手段,针灸技术的传承比较脆弱从而更容易失传。传承脆弱的原因来自于其作为一项技术的本质特征及传承的特点。针灸作为古代操作技术的代表,给患者提供诊疗的过程就是典型的服务贸易过程,诊疗结束贸易也终止,诊疗过程无法精准留痕。古代没有音像技术,对进针、行针、留针及出针等技艺的传授,更多以师徒作为载体,依赖口传心授,文字记载往往难以精准表述其内涵。口传心授的传承范围是有限的,传承效果非常不确定。

历史上,针灸技术流传往往采用家族传承、师徒传承,这种私密的传承模式,既有优点也有不足。从传承意愿来看,当学生的学习意愿不强烈时,针灸知识的良好转移是比较困难的,这个情形下家传、师承就会带来针灸技术的失传。传承效率方面,一个老师培养的学生数量非常有限,传承的广度不够也会容易导致失传。从传承效果来看,师承教育对师与徒的技术要求和教学要求都比较高,学生的资质有时未必能够保证完全传承老师的针灸技艺。家传、师承教育的另一弊端还在于老师的突然断代带来的传承脆弱性,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频繁、战乱不断,针灸技术传承人的意外离世往往会导致知识源的突然消亡,华佗的被杀直接带来了针刺感传技术的失传,针刺感传技术在较长一段历史长河中没有得到延续发展。

当然针灸技术也可以通过书籍等文字记载材料进行知识传递和技术传承,但书面材料主要是通过针灸医家事后回顾追溯或旁人观察体会,相关记载更多是自己主观感受,主观性较强,知识在传承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比较严重。更重要的一点是,古代针灸医生往往文化水平不高,社会地位较低,而其他类型的中医师往往读书较多,文化素养较高,像医圣张仲景、吴门医派代表叶天士、儿科鼻祖钱乙无不满腹经纶,文字功底深厚。针灸传承人的这种特点使得书面材料无法成为古代针灸传承的优秀媒介。所以相比较中医其他手段,针灸技术失传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科学保护推动中医针灸高质量发展

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以此推动中医针灸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解决好针灸传承人和政府的保护政策问题。

传承人问题核心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针灸的传承,首先要继承这个“古代科学的瑰宝”,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离开了创新,继承就失去了方向和时代特色。针灸与其他科学一样,也需要不断扬弃、发展和完善。当前,针灸在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上,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对继承创新的定位及边界认识不清,表现出创新有余,守正不足;二是创新的方向有偏,受市场经济和产业经济利益的影响,当今针灸的创新偏重于器具,而不是手法和配穴。

当然针灸传承还涉及传承媒介的多样化问题。如前文所述,作为一项技术,针灸的文字记录或者文献记载有一定的片面性,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音像记录,充分还原传承人的治疗过程和实施体验。

各级政府作为中医针灸的保护主体,可以选用的政策工具包括财政补助、服务定价和医保报销。鉴于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产生的文化价值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助给予适当补偿。而中医针灸所产生的健康价值,可以通过医疗服务项目定价、医保报销等政策手段给予科学的收费补偿。

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医疗技术,中医针灸具备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其传承需要在守正基础上创新发展,守正是前提,创新要秉承“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响应病人需求”的原则。在保证传承链畅通科学有效的前提下,政府的科学保护是中医针灸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

(责编:孙爽、邱王紫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