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我國各族人民在以毛澤東主席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長期浴血奮戰,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進而基本完成了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基礎上奠定的,主要包括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作為我國政黨制度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實現和維護我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50多年來,我國各族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以國家和社會主人的身份,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探索,已經使中國極大地改變了近代以來的貧窮落后面貌,成為舉世公認正在迅速崛起、日益繁榮富強的國家。這一基本事實証明,新中國成立之初確立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符合我國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需要,符合我國各族人民當家作主、團結奮斗、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經受住了國內外各種風雲變幻的嚴峻考驗,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
但是,任何一種新生的社會事物都不可能從一開始就是成熟和完善的。由於我國社會生產力、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歷史起點落后,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不足,以及其他主客觀原因,我們在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進程中,也發生過一些失誤和挫折。這使我們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並不等於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我國還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建成完全合格的社會主義,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不斷創造和積累條件,不斷對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發揮的具體制度、體制和機制進行興利除弊的改革,不斷實現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一、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和目標
1978年底,在對“文革”動亂進行撥亂反正的基礎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同時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由此,拉開了我國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序幕。
政治體制改革任務的提出,主要是針對“文化大革命”暴露出來的黨和國家一些具體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如官僚主義、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等,妨礙甚至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鄧小平同志指出,民主和法制,這兩個方面過去我們都不足。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如不認真改革,就很難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迫切要求。政治體制改革包括民主和法制。他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鄧小平同志不僅闡明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而且明確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總的目的。他指出,政治體制改革的第一個目標是始終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第二個目標是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個目標是調動基層和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積極性。改革總的目的,是要有利於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於鞏固黨的領導,有利於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
此后,歷屆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都堅持貫徹和豐富發展了鄧小平同志指明的政治體制改革目標和任務。
黨的十二大提出,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是我們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之一。社會主義民主的建設必須同社會主義法制的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黨的十三大提出,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就是要興利除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政治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近期目標,是建立有利於提高效率、增強活力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領導體制。黨的十四大提出,要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有一個較大的發展。要下決心進行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切實做到轉變職能、理順關系、精兵簡政、提高效率。黨的十五大提出,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証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黨的十六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並特別指出,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要著重加強制度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始終如一,而且越來越深入、全面、明確和具體。
(責編:張湘憶(實習)、張湘憶)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