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第一個公開發表的綱領性文獻。它不僅凝聚著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刻苦攻關的理論成果,也表達了他們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創立新派別的執著意志和堅強決心。此后,因為理論上有了系統而完備的科學思想,實踐上有了工人階級改變世界的行動綱領,使歷史有了新的起點,道路有了明確的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形成全面系統的社會發展理論和社會革命理論,結束唯心史觀一統天下的局面,開辟了工人運動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為人類開拓社會主義大道奠定了基礎。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1848年爆發的歐洲風暴被鎮壓下去了,隨后那裡又經歷了十年反動和工人運動的發展,迎來了1871年巴黎公社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兩次不同性質的革命實踐,驗証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論斷:革命死了,革命萬歲﹔他們從中進一步認識了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也看到了工人階級和《共產黨宣言》的深入人心,強調了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闡明的“一般原理”“是完全正確的”,而“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恩格斯還反復要求讀者分析變化了的形勢,《共產黨宣言》已經從42年前響應者寥寥無幾的情況,成為全世界無產者真正聯合起來的重要文獻。
從《共產黨宣言》看我們的理論
《共產黨宣言》以中文譯本傳入中國,大體上是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同期問世的。90年的歷史表明,中國共產黨是非常重視理論指導和理論傳統的黨,尤其是重視《共產黨宣言》的一般原理以及在發展的形勢下運用理論的黨。
20世紀是一個大變動、大更新、大發展的世紀。時代呈現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對於中國來說,尤為突出。不僅因為中國有了共產黨,有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更重要的是有了結合中國實際創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兩大思想理論體系,一是關於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即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二是關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方針和決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體系,兩次歷史性飛躍,都是在一個黨內形成和發展的,時間還不到一百年,其成效舉世公認,使億萬人民受惠,這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均屬罕見而突出的典型事例。可以說,這也是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的勝利,是實事求是的國情觀的勝利,是《共產黨宣言》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勝利成果。
毛澤東思想是在實踐中產生,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其堅持實踐性,把實踐放在決定認識、檢驗認識、推進和深化認識的優先地位。“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又說:“馬克思主義必須在斗爭中才能發展,不但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必然還是這樣。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當著某一種錯誤的東西被人類普遍地拋棄,某一種真理被人類普遍地接受的時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錯誤意見作斗爭。這種斗爭永遠不會完結。這是真理發展的規律,當然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規律。”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時代在前進,理論當然要發展,真理就是在既一脈相承又有所創新中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這樣在繼承、突破、創新的辯証發展中形成的。
同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不是封閉的、不再需要繼續發展和進一步完善的,它仍然需要遵循真理發展的規律繼續前進。正如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總結的那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160多年的實踐証明,馬克思主義隻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於不脫離國情、不脫離時代、不脫離人民。三個不脫離,既涵蓋了馬克思主義者永遠不應當忘記的革命傳統,也涵蓋了永遠不應當僵化的創新精神。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