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避免的幾種誤區
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人民大眾來說並不費解和玄奧,而是朴素實在的、有極大的吸引力和親切感的理論。人民完全可以從精神實質和基本價值取向上掌握這個理論。為此,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在理論宣傳上避免以下幾種誤區。
其一,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闡釋要防止庸俗化,更要反對概念化。
理論闡釋的目的是把問題說的簡單明確、通俗易懂,而不是越講越煩瑣、越深沉,讓人不得要領。“學馬列要精、要管用”,鄧小平提出的理論學習原則完全適用於指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為此,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把握理論的精神實質,越是抓住實質,講述道理就能夠越簡練、明確,古人講“為學日增、為道日減”,就是這個道理。闡釋理論要准確,既要防止庸俗化更要反對概念化。概念是對大量事物進行概括產生的,以事實說明理論概念是大眾化的要求。改革開放中許多事實是群眾親身經歷或非常熟悉的,結合事實闡述理論概念,寓理於事、以事明理,是理論大眾化的有效方法。如果脫離實際,單純用概念說明概念,無異於用問題說明問題,以至會引出更多的問題,“剪不斷、理還亂”,理論闡釋就變成了概念堆積和符號學。
其二,對群眾不能進行空洞地宣傳理論,對群眾中的問題不能“顧左右而言他”。
滿足群眾的理論需求,在講明基本道理的同時釋疑解惑。群眾不是以抽象思辯掌握理論,而總是把理解理論問題與思考現實問題相聯系。轉型期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會使群眾產生消極體驗,在思想上引發困惑和疑慮。如果只是空洞地宣傳理論,對群眾中的問題“顧左右而言他”,人們就會認為“不解渴”,甚至覺得理論“三無”:道理沒錯、聽著沒勁、生活中沒用。實際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朴實性和生命力正在於能夠回答現實問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正是在回答現實問題、釋疑解惑的過程中展現理論魅力、吸引和掌握群眾的。目前人們的思想問題主要有兩類:一是如何看待改革發展中的困難和不合理現象,如民生問題、分配不公、黨風廉政建設中的許多問題。對這些問題,要承認它是客觀存在,講明這些問題是通過改革和發展逐步解決的,需要一個過程﹔還要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改革觀、利益觀,正確認識和處理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另一類問題是由這些問題引發的,帶有更多的理論色彩,涉及改革去向、發展道路和體制等深層次問題。對這類問題,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結合中國國情和正反兩方面經驗,全面地分析問題,防止片面性,真正把問題說透徹,讓人民群眾信服。
其三,不能把群眾當作消極、被動的接受理論宣傳的對象。
理論掌握群眾是宣傳過程,更是思想過程,通過群眾的思考和消化,理論才能被理解和掌握,進而轉化為內在的信仰和價值觀。理論能否掌握群眾取決於真理的力量,而不是一味依靠行政的力量。理論宣傳與群眾面對面的基礎是理論工作者與群眾心貼心。平等地對待群眾,把群眾當作理論的思考者、宣傳工作的參與者﹔把灌輸看作雙向的交流互動、看作宣傳工作者與群眾共同追求、認識真理的過程﹔把群眾提出的問題看作進一步研究的著力點和宣傳的切入點,既旗幟鮮明地對群眾宣傳、又真心實意地向群眾學習,用群眾的體會、群眾的思考、群眾的語言去啟發群眾,才能讓群眾感到理論可信、可親、管用,並逐步培養理論興趣、建立起對理論的信念。在文風上,要善於把文本語言轉化為平易朴實、生動活潑的大眾語言,用群眾聽得懂、記得住的語言向群眾講道理。使用種種 “雷人語言”去刺激,隻能熱鬧一時,不可能產生持久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姚桓 苗佳瑛/北京黨建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基地研究員)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