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民代表大會一院制,還是三權分立兩院制?
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治權力是由不同的國家機構分別行使的,其中議會行使立法權,總統和政府行使行政權,法院行使司法權,形成了三權分立的多元權力結構。這三個機構地位是平等的,彼此間沒有從屬關系﹔權力是平行運行的,彼此間相互制約、相互監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議會一般分為上議院、下議院或參議院、眾議院,同樣也是彼此地位平等而且相互制約,按多元方式行使立法權,被稱為兩院制。三權分立和兩院制對反對封建專制主義、防止權力高度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體現的權力制衡與監督原則,是對人類民主政治發展的積極貢獻。但是這種政治制度也存在著明顯的內在缺陷,那就是權力多元行使所引起的各權力機關之間的互相扯皮、互相掣肘和政治權力運行效率不高、成本昂貴。這種缺陷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三權分立體制下是無法克服的。
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國家權力由人民選舉產生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人民代表大會直接行使立法權、監督權、重要人事任免權、重大事項決策權,國務院行使的行政權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行使的司法權都是人民代表大會授予的,它們都要向人民代表大會負責、定期向它報告工作並接受它的監督。國家的這種一元化權力結構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它體現了國家一切權力來自人民、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原則,有利於保証和實現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在權力運行方面,我們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根本不同,人民代表大會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集體行使權力的,重大問題都是由人大代表或常委會委員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作出決定,既充分發揚了民主,又避免了西方國家三權分立的互相牽制、互相扯皮,以及行政權膨脹和議會變成“清談館”之類的弊端,把民主與集中有機地結合起來了,把民主和效率成功地統一起來了。
四、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還是多黨輪流執政?
在資本主義社會,代表不同利益集團的各個政黨在選舉中進行激烈競爭,由取得選舉勝利的政黨或政黨聯盟上台執政,而在競選中遭到失敗的政黨則成為反對黨,對執政黨進行制衡和監督,這樣就形成了兩個或多個政黨通過競選輪流上台執政的局面。兩黨或多黨競爭可以對資產階級政黨產生巨大的壓力和動力,有利於維護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然而多黨競爭、輪流執政又存在著無法克服的問題。首先,每個政黨所代表的只是某一個或部分資本家集團的利益,無論哪個政黨上台執政,都必然首先維護支持他們上台的資本集團的利益,不可能完全公平地對待其他社會力量,而廣大勞動人民隻不過是他們競選時利用和拉攏的對象而已。其次,競爭是西方政黨關系的本質和主流,這種相互競爭嚴重影響了政黨之間的團結與合作,進而影響和削弱了全社會整體力量的凝聚和發揮。再次,制衡和監督本來是民主的必要條件,但由於西方國家的制衡與監督是建立在政黨競爭的基礎上,就使這種制衡與監督具有嚴重的政黨偏見,容易失去對事物判斷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往往是“你贊成的我就反對,你反對的我就贊成”,致使制衡與監督變成了相互間的攻訐與掣肘。
我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兩黨或多黨輪流執政制度有著根本的區別。首先,合作共贏是我國政黨制度的鮮明屬性。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階級對立,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這構成了政黨合作的堅實基礎,使多黨合作成為可能。社會主義社會各階層人民的具體利益又存在著差別,需要政黨來反映這種不同的利益和要求,這種差異性和多樣性又使多黨合作成為必要。社會主義社會的政黨關系,不是資本主義社會那種對立的或者競爭的關系,而是友好合作的關系,各政黨團結合作,群策群力,和諧相處,共同為實現全國人民的利益而奮斗。同時又尊重差異、包容多樣,重視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利益和要求,重視各個政黨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堅持全國人民根本利益與各階層人民具體利益的統一,使各階層人民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共同奮斗中互利共贏,使各黨派在多黨合作中長期共存、共同發展。其次,共產黨領導和執政是我國政黨制度的核心內容。多黨合作需要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才能長期穩定地向前發展。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是眼光最遠大、胸懷最廣闊、政治上最先進的政黨,能夠團結和帶領各民主黨派與無黨派為中國人民的利益共同奮斗,從而保証我國多黨合作的正確方向和堅強團結。堅持共產黨領導與發揮民主黨派作用是相輔相成、有機結合的。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我國已經形成了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的和諧政黨關系格局,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型政黨制度模式。再次,民主監督是我國政黨制度的突出特征。我們的政黨監督是相互合作的友好政黨間的民主監督,監督的目的不是出於本黨的私利,而是為了共同實現好中國人民的利益,這就使彼此的監督具有真誠的、不帶偏見的、積極建設的性質,從而避免了西方資本主義政黨為了競爭需要而難以克服的相互拆台、相互攻訐、相互掣肘之類的弊端。
![]() |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