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進程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優秀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和優秀的通俗理論讀物。其中艾思奇及其所撰寫的《大眾哲學》就是一個杰出的代表。艾思奇同志是雲南省騰沖縣人,他畢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宣傳和教育工作,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先行者,被譽為“人民的哲學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國第一人”。他的《大眾哲學》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哲學與人民相結合的正確方向,在我國率先開辟了哲學通俗化、大眾化的道路,對哲學中國化、現實化進行了初步探索,做出了重要貢獻。《大眾哲學》所體現的開拓創新精神,對於我們在新時期探索理論如何與時俱進,更好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服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艾思奇《大眾哲學》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意義
1. 與中國當時的實際相結合
《大眾哲學》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用武力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使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國內的政治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動。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的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都行動起來要求抗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和反映民族的利益,從一開始就堅決主張對日抗戰,挽救民族危亡。國民黨政府卻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鎮壓革命、鎮壓人民。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倒行逆施,廣大青年失業、失學,生活困苦,思想苦悶,他們不滿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迫切尋求光明的出路。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艾思奇同志寫作了一系列文章,從1934年11月起,在上海《讀書生活》半月刊上連載24期,1935年以《哲學講話》為名將這些文章結集出版。《哲學講話》出至第3版,遭國民黨書報審查機關查禁。1936年出第4版時,易名為《大眾哲學》,繼續出版,成為暢銷書。《大眾哲學》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以生動活潑的形式,深入淺出的筆法,貼近大眾的語言,通俗而深刻地闡明了深奧的哲理,贏得了人民大眾的喜愛。《大眾哲學》是馬克思哲學發展史上的創舉,它不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也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 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
《大眾哲學》產生於抗日烽火燃燒的年代,它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社會的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可以說,《大眾哲學》從一產生就是與中國的國情、中國的革命實踐結合在一起的。《大眾哲學》之所以在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年學生中產生廣泛影響,最重要的就是它反映了時代的需要,反映了廣大群眾最為關心的民族救亡圖存的問題。不少在黑暗中徘徊、摸索的青年,正是讀了它,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不少青年正是在《大眾哲學》的啟發和影響下,奔向抗日前線。《大眾哲學》像革命的火炬,在黑暗中照亮了前進的方向,啟蒙了成千上萬的青年踏上革命道路。聞一多、朱自清等著名學者,都曾認真讀過《大眾哲學》,從中尋求真理,尋求自己的人生之路。蔣介石曾無可奈何地哀嘆:“一本《大眾哲學》沖垮了三民主義的防線”!人心喪失“乃敗於艾思奇先生之《大眾哲學》”!毛澤東十分喜愛《大眾哲學》,稱贊它是一本“通俗而又有價值”的著作,並將《大眾哲學》的優秀成果,融進了他的偉大哲學專著——《實踐論》和《矛盾論》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
3. 首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先河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由抽象性到具體化、由學術性到通俗化、由少數領袖人物的理念到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識、成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過程。《大眾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本質內容的大眾化。艾思奇在《大眾哲學》中明確指出“哲學並不神秘”,“哲學不是虛無縹緲的學問”,哲學的“蹤跡可以在日常生活裡找到”。從而把哲學由玄妙的殿堂引入實際生活,使哲學和人民群眾接近,使人民群眾知道日常生活中就有哲學,這在20世紀30年代,是一件開創性的工作。
二是讀者的大眾化。這本為大眾寫的《大眾哲學》,在大眾中確實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前《大眾哲學》就印行了32版,供不應求。1979年又印行了35萬冊,仍舊一售而空。可以說,《大眾哲學》是通俗哲學著作中再版次數最多的著作。艾思奇在談到《大眾哲學》時說過,“我隻希望這本書在都市街頭,在店鋪內,在鄉村裡,給那失學者們解一解知識的飢荒,卻不敢妄想一定要到珍貴的大學生們的手裡,因為它不是裝潢美麗的西點,而是一塊干燒的大餅。”
三是寫法的通俗化。《大眾哲學》用生動的筆調,淺顯的例子,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一個基本命題做了解釋。它沒有用艱深的語言,把讀者嚇跑,而是使他們感受到馬克思主義是大眾學得懂的,在思想上能給自己許多啟發的。例如在講唯物辯証法的基本規律時,用“無風不起浪”的通俗事例,來論述事物普遍聯系的規律﹔用“追論雷峰塔的倒塌”來論述質與量相互轉化的規律﹔用“岳飛是怎樣死的”來論述對立統一的規律。《大眾哲學》通過這些實際的事例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特別是和當時的政治生活結合起來,可以說給當時的進步青年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躍進。
四是語言的形象化。《大眾哲學》一掃以往哲學艱深玄奧的色彩,從每篇的題目到內容的表述,都十分注意通俗化。像“一塊招牌上的種種花樣”、“牛角尖旅行記”、“卓別林和希特勒”、“天曉得”、“笑裡藏刀”、“七十二變”等小標題,就別開生面,引人入勝,把深刻的哲理融化在生動的故事裡,用群眾的語言表現出來,從而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易於為大眾所了解和接受。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