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經濟

劉樹成:2011年和“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走勢的特點 (2)

  2011年08月09日17:34  來源:光明日報

  從潛在經濟增長率看,“十二五”時期在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背景下,適度經濟增長區間可把握在8%—10%,潛在經濟增長率的中線可把握在9%

  根據改革開放以來有關數據的計算分析,1979—2009年,我國適度經濟增長區間可視為8%—12%,潛在經濟增長率中線為近10%。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但也付出了較大代價,主要原因在於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可概括為“三高五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勞動成本、低資源成本、低環境成本、低技術含量、低價格競爭。由此帶來經濟生活中的一系列結構性矛盾,主要是:內需與外需不均衡,投資與消費比例不協調,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等。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一系列結構性矛盾,使我國的經濟發展受到能源、礦產資源、土地、水和生態環境的嚴重制約,受到各種成本上升的影響,受到國內消費需求狹窄的限制,受到國際經濟、金融等風險的沖擊。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在此背景下,“十二五”時期適度經濟增長區間的上限可下調2個百分點即可把握在8%—10%,潛在經濟增長率中線可把握在9%。這對於宏觀調控的政策含義是:當實際經濟增長率高出10%時,就要實行適度的緊縮性宏觀調控政策﹔當實際經濟增長率低於8%時,就要實行適度的擴張性宏觀調控政策﹔當實際經濟增長率處於8%—10%的區間時,可實行中性的宏觀調控政策。

  從經濟增長的動力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鎮化的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是“十二五”時期發展的重要動力

  “十二五”時期,我國將發生兩大歷史性變化:一是按照世界銀行的標准,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將由中低收入組進入中高收入組﹔二是我國城鎮人口比重將超過50%。這將為“十二五”時期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促進需求結構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重要動力。

  關於居民收入提高。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1962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為70美元,在世界處於低收入組﹔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上升到190美元﹔到1998年上升到790美元,進入中低收入組﹔在新世紀之初,突破1000美元﹔“十一五”時期,從1760美元上升到4050美元﹔在“十二五”時期的第一年2011年,預計將達到4450美元,開始進入“中高收入組”。“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兩個同步、兩個提高”: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可以預見,我國居民收入將加快增長,從而為擴大消費需求創造基礎性條件。

  關於城鎮化推進。我國城鎮化率(城鎮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1949年為10.6%,1978年上升到17.9%。“十一五”時期,城鎮化率由2005年的43%上升到2010年的49.68%。“十二五”時期,我國將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不斷提高城鎮化的水平和質量,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預防和治理“城市病”。“十二五”時期我國城鎮人口將首次超過鄉村人口。這對於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將是一個歷史性的重大變化。

  關於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十二五”時期我國產業結構將有重要變化,主要包括: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改造提升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進海洋經濟發展,推動服務業大發展,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這將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

【1】 【2】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