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學術期刊成果採用率高
《中國社會科學》,學界公認代表中國最高學術研究水准的權威學術期刊。
在對該刊2011年所刊發的學術成果進行梳理統計時,人們發現:以發文篇數統計,在2011年共刊載的98篇論文中,有77篇論文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負責人,佔總篇數的79%;以署名作者統計,所發論文第一作者中四分之三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負責人﹔除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因剛剛設立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之外,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年度項目、西部項目、后期資助項目、委托項目及《成果文庫》等均有成果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資助論文作者大多數得到兩次以上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資助。
“統計表明,過去的一年裡,國家社科基金在推動多出優秀成果、多出優秀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顯成效。”長期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多次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鑒定專家的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谷源洋先生一語破的。
不只是《中國社會科學》。
根據國內最大的學術期刊資源總庫“中國知網”的統計,近10年來明確標注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的各類期刊學術論文共有88945篇,其中,2011年前10個月為16916篇,預計全年為2萬篇左右。其中,有817篇學術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等轉摘引用。以本學科領域最權威的期刊為例,《經濟研究》、《社會學研究》、《哲學研究》2010年-2011年度分別刊登國家社科基金論文73篇、60篇和73篇。從論文作者受資助情況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和論文總數呈正相關關系,每年增幅為25-30%,在國內各類基金中名列前茅。
言及上述喜人形勢,中國倫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資深教授萬俊人認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之所以成為各種學術刊物的“珍饈美饌”,廣受歡迎,乃在於受到資助的項目擁有兩個獨特優勢:一是項目負責人學養深厚,能夠撰著質量上乘的學術研究成果﹔二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常選題准確,能夠把握學術研究前沿。如此,產出的學術成果深受歡迎便在情理之中。
成果鑒定結項嚴把質量關
如果將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取得的成果比喻為一幅雋永瑰麗的畫卷,那卷上的每一筆都凝聚著專家學者嘔心瀝血的努力。
以《敦煌大字典》獲得優秀結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主持人、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黃征,為確保其學術成果經得起歷史的淘瀝,在從事項目研究的過程中,恪守著“字字有來歷”的信條,對收錄的敦煌文獻字形進行了逐一考証,使每個字形都有一至多個例証支撐。不僅如此,黃教授還一邊費盡周折研究了國內甘肅、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地所藏敦煌文獻,一邊不畏艱苦遠涉英國、法國、日本等國查閱其所藏文獻資料。
正是學者們仰之為高、鑽之彌深的精神,確保了學術成果的高質量產出。
而對於達不到相應學術水准,或在研究中存在敷衍塞責甚至弄虛作假現象的成果,全國社科規劃辦嚴格把關,毫不留情,將其堅決擋在“門外”。據了解,在今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申請結項的1743項成果中,有373項未達到結項要求。除極個別成果存在政治觀點問題外,絕大多數未結項成果是由於學術質量不過硬:或文不符題,或行文粗糙,或理論分析不深透,或研究方法不科學。
“國家社科基金正是通過鑒定結項環節對成果進行嚴格篩查,對不合格的研究成果要求必須‘返工’,質量低劣且沒有修改基礎的予以撤項或終止。”全國社科規劃辦有關負責人嚴肅地向記者表示:“唯有如此,方能促進學風建設,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既達到數量上的繁榮,又能在質量上不斷提高。”
春風化作甘雨露,細細無聲潤學林。回顧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好比一條清澈明淨的河流,靜靜流淌,滋潤著兩岸蔥郁的學術之林,結出無數堅實甜美的心血之果。
(本報記者 肖國忠 本報實習生 章 旭)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