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对于民族精神塑造的又一贡献在于,较为真实全面地记载了各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通过这个融合过程,也体现了我们民族兼容并包的精神。如前所说,《史记》设立专门的民族列传,真实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史记》其他篇章中也往往注意民族融合问题。如《吴太伯世家》:“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说明吴国与中原之间的密切关系。又如《自序》所言:“嘉句践夷蛮能修其德,灭强吴以尊周室,作《越王句践世家》。”强调句践与中原的关系。《晋世家》记载晋悼公时重用魏绛,“使和戎,戎大亲附。”晋悼公称赞道:“自吾用魏绛,九合诸侯,和戎、翟,魏子之力也。”体现出不同民族之间和平共处的特点。
《史记》为了展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采用了一些独特手法。因为精神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行为体现出来,所以往往在人物传记中放大某些事件。虞舜至孝,禹分九州,句践卧薪尝胆,商鞅变法强国,蔺相如渑池相会,田单复齐,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晁错削藩,李广治军,张骞通西域,司马迁发愤著书等重大事件,最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史记》也就特别用浓墨重彩去描写。有时则通过一个小小的细节,体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如《吴太伯世家》记载,季札出使,北行时造访徐国国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但没敢说,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还要出使中原各国,所以没献宝剑给徐君。出使回来又经徐国,徐君已死,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树木之上才离开。随从人员不解其意,季札曰:“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表现了季札诚信的人格精神。廉颇“负荆请罪”表现知错就改,“公仪休拒鱼”表现廉政,甚至不知名姓的“漂母”,其助人精神也感动后人。另外,《史记》常常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对比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的精神追求,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当然,司马迁敏锐的思想,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渗透在《史记》中,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司马迁是思想家,他要“究天人之际”,通过三千年历史找到了答案:推动社会巨轮前进的是人不是天,而每个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正是社会力量的集中体现。他要“通古今之变”,强调从“变”中观察一切,社会在变,人的精神也在变,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正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司马迁也正是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过程中,大胆突破传统思想观念,表达了不同于一般思想家的“一家之言”。正是由于司马迁独特的历史观、价值观,使《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司马迁用自己的心血铸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长城,把我们民族的精神揭示出来,其贡献值得肯定。
《史记》所展现的先秦至汉代的中华民族精神,经过不断的扬弃、净化,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既要弘扬传统精神,又要呼唤更高层次的民族精神,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张新科 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会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等。出版《史记与中国文学》《唐前史传文学研究》《史记学概论》《文化视野中的汉代文学》《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等著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
(演讲内容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111《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