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史记》在展现中华民族发展、融合历程的同时,也展现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总的来看,中国地域辽阔,不同民族各有特点,各有精神追求,但经过长期积淀,互相包容,达到了普遍认同,形成了共同的核心价值目标。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史记》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维护统一。《史记》展现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奋斗历史,尽管这个历程极为曲折艰难,但统一始终是人心所向。从黄帝开始,就为一统天下而“修德振兵”,此后,“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矣。”(《秦楚之际月表序》)这是司马迁对先秦以来统一天下艰难历程的概括。统一是人心所向。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对三十世家体例的解释说:“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并且对每篇的写作目的进行了说明,在20篇中使用了“嘉”字。这个充满赞誉性情感的“嘉”字绝大多数集中在周代诸侯国辅佐周王室和汉初维护中央统一的人物身上。《史记》“十表”每一表也都体现出了这部著作大一统的思想。
开拓进取。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开拓进取,夏禹“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就是开拓精神的体现。《史记》中体现进取精神的首先是帝王。中华民族的奋斗不能没有理想和目标,帝王就是这种理想和目标的代表,王迹兴衰变化体现着民族的奋斗历程。《史记》以帝王为中心,这是时代的必然,我们不必苛求司马迁。尽管像三代圣君、秦皇汉武等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野心,但当他们在结束分裂、统一天下时,或在巩固自己新兴政权时,表现出非凡气魄和力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
社会发展是由各个阶层的人物共同推动的结果,天子毕竟是少数,因此,最能体现我们民族开拓进取精神的当是社会各阶层人物。以将相名臣而言,有的忠心耿耿,辅佐国君成就大业,如周公辅成王、管仲辅桓公、萧何辅汉王等;有的大臣敢于进谏,为国着想,如触龙说赵太后,张释之、冯唐面折汉文帝,汲黯直言汉武帝,等等;有的正直廉洁,奉公守法,如《循吏传》所记的孙叔敖、郑子产等“循吏”;有的为民请愿,除暴安良,如西门豹治邺等;有的出使四方,不辱使命,如蔺相如“渑池会”、张骞通西域等。三千年历史,战火不息,因而传记中出现了许多军事家:有的运筹帷幄,如张良、陈平等;有的驰骋疆场,如孙武、孙膑、司马穰苴、田单、廉颇、白起、王翦、韩信、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像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代表了这类人物的进取精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