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史记》与中华民族精神塑造【4】

张新科2017年04月17日08:17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史记》与中华民族精神塑造

  《史记》人物中,值得我们注意的那些思想家,他们为了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积极开拓,表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还有文学家的创造,体现了我们民族在精神领域中的探索精神。还有《史记》中的天文、历法、医学等领域的特殊人物,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史记》中还有大量的下层人物,如游侠、刺客、商贾、俳优、卜者,等等,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可以说,下层人物虽然做的事情不一定惊天动地,但他们的进取精神同样应予以肯定。人类社会是由多阶层组成的,如果缺少了下层人物的进取奋斗,那么,社会这座“金字塔”也就缺少了坚实的基础。

  坚韧不拔。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明设立列传的原因:“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但封建制度并没有给每个人建功立业创造条件,“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淮阴侯列传》),因而,建功立业是非常艰难曲折的。也正唯其难,才更显出奋斗者顽强不屈的精神,也更具有生命的价值。《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是一个热心救世的人物,他有宏伟的抱负,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尽管到处碰壁,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精神给后代志士仁人以极大鼓舞。屈原为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与党人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甚至自己被赶出朝廷后,仍在不断地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这种追求的真实写照与高度概括。司马迁身受宫刑,奇耻大辱使他痛不欲生,想一死了之。但是,《史记》还没有完成,如果一死了之,岂不是“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他坚强地活了下来,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写了许多“隐忍就功名”的烈丈夫:伍子胥报仇,名垂后世;句践卧薪尝胆,称霸天下;范雎逃难,历尽艰险,终于权重秦国;季布为人奴而不死,终为汉代名将。正是这些人,给《史记》增添了生命力量,千载而下,仍使人激动不已。

  革故鼎新。当旧的生存环境已经老化,没有生机、没有朝气时,一些有志之士,尤其是统治阶级内部较为清醒的人物,极力想给它注入新的活力。或革新,或革命,以改变或摧毁现实、建立新的生存环境为目标。改革,意味着改变传统,改变旧有的观念和做法,尤其是改革触动贵族利益时,往往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时,先以雄辩和果敢打消了秦孝公的疑虑,然后又与甘龙、杜挚等保守势力进行斗争,终于使秦国获得新生。但后来,保守势力又一次抬头,商鞅被车裂,成为悲剧人物。再如《晁错传》所记,西汉初年,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晁错从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出发,提出许多变革的策略,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削弱郡国势力,这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诸侯对他恨之入骨。结果,晁错被身斩东市,同样成为悲剧人物。

  如果说革新还只是对现实进行轻微改造的话,那么,革命则是更激烈的改造现实的方式。《史记》所载的汤伐桀,武王伐纣,乃是改朝换代。一个王朝因为政治敝坏而走向覆灭,但同时又意味着另一个受民众欢迎的王朝的新生。对华夏民族来说,这是暂时的曲折和苦难,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就体现在这伟大的变革之中。“本纪”就是这个变革的具体体现。与改朝换代相关联的是起义。也正由于这些起义,推动了社会的向前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民族积极进取、勇于革命的精神。尽管起义多以失败而告终,但最终给后人的,却是一种可歌可泣的精神。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