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坛新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曾维康数年来深入江汉平原的一个村落,采访26位乡民,以口述实录形式——

翔实报告当下农民“原生态” (5)

  2012年03月12日15:36  来源:文汇报

  “水英爸”赶工

  口述人“水英爸”

  女,58岁,在家务农,平凡村八组人。儿媳皆出去打工,她和丈夫、两个孙子生活在一起。家里开了一个小卖部和一个茶馆,茶馆主要供本组的农户打牌。“水英爸”喜欢赶工,在把自家的收成搞下地之后,她经常给别人拣棉花,一天可以挣50到90块钱不等。在平凡村,像她这样赶工的老婆婆还有很多,年龄均在60岁左右。

  引子

  去年10月我回家采访的时候,正是农村收获棉花的大好时节。偌大的一片土地,放眼望去,丰收满园。在微风的吹拂下,一朵朵棉花随风摇曳,惹得辛苦了一个春天和一个夏天的农民喜笑颜开。有花就有收成,有收成就有希望。

  在我看来,拣棉花是一件麻烦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为了把棉花从田里收回来,农民在早上五六点就得起床,乘着天气凉爽,把棉桃从棉梗上一个一个拉下来,装在蛇皮袋里背回屋,他们称之为“拉棉花”。因为去得太早,露水还没干,所以他们在拉棉花的时候要在衣服外面罩一层雨衣或者塑造胶纸。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因为天气很热不能出去干活,一家人就围坐在一起“掰棉花”,就是把棉花从棉桃里拉出来。掰棉花的时候一家人一边聊天,一边干活。从下午4点到下午6点,农民又背起蛇皮袋到田里去“拣棉花”。为什么叫拣棉花呢?因为到了下午,棉桃和棉梗已经被太阳晒过了,很干很脆,所以你只要轻轻一扯,棉花就像被拉长了的泡泡糖一样,从棉桃里脱壳而出。如果你继续像上午那样“拉棉花”,搞不好就要把整个棉枝扯断。这是农村人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靠牢得很。到了晚上,一家人又围坐在一起,一边看电视一边掰棉花,一直掰到晚上十一、十二点。

  有的农户种的田比较多,棉花自然是很难全部收回来的,有时也担心下雨,因为下雨之后棉花容易烂掉,卖不出好价钱。在这个时候,请工就成了必然。去请谁呢?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已经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在屋里种田,唯一能请的就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特别是老年妇女,我们那的人都叫她们“老婆婆子”。老婆婆子们年纪大了,儿女也成家了,平时有空的时候就帮同村的种田大户打打临工,如插秧、割谷、拉棉花、拣棉花、掰棉花等等,搞几个小钱挣点生活费,或者留着以后看病,买几身新衣裳。这种打临工的行为在当地被称为“赶工”。“赶”是什么意思呢?我姆妈跟我讲,因为你到别人家里帮工,就必须得早起,要在天刚刚亮的时候赶到东家的屋门口,去晚了怕东家不高兴,所以一路上就蛮赶急,这就是“赶工”。

  “水英爸”就是这样走入我的视野的。按辈分,她是我的奶奶,但按照我们当地的称呼,我喊她“爸爸”。其实就是奶奶的意思。在家的那几天,我注意她很久,每次都发现她和三四个老婆婆子在别人家里拣棉花,直到天黑了才回去。终于有一天,我找到她家里,问她为什么这么拼命地帮别人拣棉花。

  口述实录 为了钱,更为了生活

  为了搞生活啥!小卖部也没得生意,队里的人都出去打工了。前天批发来的一箱罐头,一个都没卖出去,全部让两个孙子给吃了。我们家里条件太差了,运气又不好。

  我们两个人老害病。我和你爹爹(爷爷)长期吃药,长期打针。唉呀,我们每年都要给医院送去大几百、千把块钱。那些在医院检查的条子,一大扎!你爹爹去年、前年在市里检查,医生说他又是肠炎,又是胆上有问题,又是胃病。你看柜子上的那个袋子里面,全部是药。我还好,就是肚子疼。我的肚子一疼起来呀,好厉害!一下就疼得晕过去了。原来9分钱一斤谷的时候,我们卖了900块钱,现在卖1万块钱都不止吧,你说多不多?卖了之后你爹爹就陪我到重庆西南医院去检查。医生说是生了小孩,血水没有流干净,是那些块块状的血在里面疼。后来再疼的时候,我们到市里去检查,医生说没得问题。到武汉同济医院去检查,医生也说没得问题。不知道为么子啥?有一年你爹爹在沙市打工,我肚子疼,在王群英那里打针,过了一会就疼得晕过去了。别人打电话给我儿子,我儿子又打给他爸爸,他爸爸马上又从沙市赶回来,当时把他们快吓死。还有一次是8月份的时候,我正在屋里搞事,突然间就觉得不对劲。我儿子马上就把我送到周医生那里去看,他是用摩托车送我去的,结果还没下车,我就疼得晕过去了。我儿子把我往前拉,我就往前爬,疼得啊……其实那个时候我心里是明白的,别人说么子我都听得到。再就是腰疼,腰疼一般都是因为搞事搞狠了,歇两天就好了。就怕肚子疼,一疼的话肚脐周围起这么大的疙瘩。现在还好,没得疙瘩了。有时一个月疼一次,有时两个月疼一次,没有规律,你拿它没得办法。不知道是么子啥,真是见鬼!

  安置儿子结婚,我们欠了2万块钱的债。为这个事,你爹爹在海南打了3年工。第一年打了6000块钱,第二年打了7000块钱,第三年打了9000块钱,回来就把债还了。还了之后呢,就巴不得再打点钱小用一下。你看我们,十几个舅侄儿子和女儿,我娘家那边有七弟兄,再加上我伯伯那边还有7个孩子,7个孩子又生了很多小孩,你说我有多少亲戚!而且还有两三个侄儿侄女没成家,到时成家的时候我哪里有这么多礼钱呢?我就跟老头子说,你再出去打一年工吧!挣点钱了送礼,手里也宽阔一点。那一年他是正月出的门,到5月回来就生病了,一直到今天再也没出去过。现在他老是在吞药,每天晚上都要起来吞几遍药,身上光是病。我们呢,就是病多,为么子说手上蛮困难的咧!

  去年一年,我们送礼金都花了6000块钱。亲戚太多了,你说怎么搞咧?这个舅侄儿子,那个舅侄儿子,舅侄儿子还要生小孩,太多了!你就应付不过来。今年还没怎么送礼金,最大的一次就是我的外孙女过10岁生日,我送了1000块钱。到现在为止,我还有6个舅侄儿子没结婚,两个舅侄女儿没出嫁,加起来还有8个,所以我还要准备好多礼钱啦!

  我们挣的钱基本上没得存款,都用掉了。我的孙儿要冰箱,要吃冰棒雪糕,我手上没有钱,就在大孙女手里借了500块钱。这是她的压岁钱,攒起来的。我就跟她商量,先从她手里借出来,把冰箱买了,等我把谷卖了就还给她咧!我儿子出去了,就把他的两个小孩交给我,负担也蛮重。他们一会要吃这个,一会要吃那个,我手上又只有这点田。8亩多地,卖了1万斤谷,大概1万2千块钱。但是开支又好大咧,除掉种子、肥料、药水,最后真正赚到的就是7000块钱。这点钱哪里够用咧?

  前一阵,计生站的人找到家里来,说我的小孙儿生早了一点,要罚1万多块钱。我就把我们的实际情况讲了一下,别人看我的样子也是病怏怏的,就罚了1000块钱。这1000块钱都是从别人手上借来的。

  为么子我的儿子媳妇要出去打工咧?就是因为家庭太困难啥!他们在屋里种田,种了两年棉花就亏了一年。第一年赚了万把块钱,就把这个厨屋盖起来了。第二年棉花的价格跌到2块、1块6、1块4一斤,就亏了嘛!我们一共才8亩多田,你说怎么把一大家人养活呢?6张嘴巴要吃要用,还有这里的礼钱、那里的礼钱。2009年他们就出去打工了。出去啊,运气不好。第一次出门,他们找的厂不好,没搞到么子钱。今年出去没多久,我儿子打电话回来,说他感冒了,跑去打针咧,药打反了,把人搞得不能动了,瘫痪了,马上就去住院,花了千把块钱。我让他找医生赔钱,他说医生是本地人,拿他没得办法。他给你打针,没有给你开收条,你凭什么找他?没得证据嘛!人啦,运气不好,不怕你狠。前几天儿子打电话回来,说他已经好了,打工去了,我就放心了。现在他换了一厂,效益还可以,第一个月结了2700块钱,第二个月结了2600块钱。

  不能让东家吃亏我拣棉花咧,已经拣了半个多月了,搞了八九百块钱。刚开始是50块钱一天,后来是60块钱一天。

  你爹爹搞不好事,我有时间就出去赶工,搞点小用钱。一年到头,袜子、衣裳还要买一点点。还要买菜吃,两个小孙儿要吃嘛!他们的衣裳钱、学杂费我们不管,只管他们吃。早上咧,你爹爹就煮一碗1块5角钱的方便面,加一个鸡蛋,给小孙子吃了去学校。去的时候还要给他1块钱,再带一些零食。回来之后他们要吃好一点的菜。所以我为么子要出去闹一下的咧,不闹的话过几天别人把棉花一拣完,你就一分钱都拣不到了。你到哪里去挣钱咧?所以能动的时候,我就出去赶工。反正都是一个村里的,就帮别人拣一拣。

  拣棉花也蛮辛苦,瞌睡睡不好。我们一般蛮早就起来了。有时候4点多就起来,有时候是5点,或者5点半,要看事情的多少来决定。有时候有衣服要洗,就早一点起来。有时候人搞得太累了,就多睡一会儿。有的东家离我们太远,也要早一点起来。我们必须在天刚刚亮的时候,到达东家的屋里。你要是去迟了,还不是怕东家说你乖懒。像我们中午吃完饭,一般都是歇一小会儿就走。要是坐得时间太长了,怕东家不喜欢。东家嘴里说让你多休息一会儿,你还真的多休息一会儿?

  遇到好一点的东家,天刚黑一点的时候就可以回来了;如果遇到的东家不好,就只能摸黑回来。

  端别人的碗,就要服别人的管。是不是?你怎么就不听东家的呢?他们不好意思说你,你都这么大年纪了。你看我,58岁,快60岁了,看别人的脸色好像不太好啥。我哪天不是早睡早起,天一麻丝亮就出门?我这个人,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让东家吃亏。

  我们这些拣棉花的人啦,都是一些老婆婆子,有一个班子,大概有七八个人。别看我们年纪大,好多人都抢着要我们帮工,拣棉花。一来棉花多,他们自己忙不过来;二来今年的天气不稳定,老下雨,棉花一淋雨就烂在田里了啥!为么子说今年的棉花价格高,但是产量跟不上的咧!不过我不要它下雨了,前一阵连续下了7天雨,搞得我不能出去赶工。前几天开天(天晴),我连续拣了8天,还挣了一些钱。

  我们这些老婆婆子在一起有蛮多话讲,边讲边拣棉花,日子就过得快些咧!不管怎么搞,反正有话讲。人多了,就你一句,她一句,讲的都是一些笑话,哪里有么子正经八里的话。棉花地里咧,就乱说咧!能说的也说,不能说的也说,说完了就笑咧!

  采访手记

  采访完“水英爸”以后,我去采访另外一个经常赶工的老婆婆。她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八十岁的老儿砍黄蒿,一天不死要柴烧’,你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搞事。”回来的路上我想了很久,这或许就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形象吧!

  ——曾维康

【1】 【2】 【3】 【4】 【5】 【6】 【7】 【8】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