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期刊內容

技術正義:技術時代的社會正義

曹玉濤  2012年12月19日15: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近年來,由技術所引發的大量社會現實問題成為學術界反思的焦點,由技術發展和應用所帶來的一系列技術正義問題,尤其引人矚目。

當代哲學轉向與技術正義的凸顯

當代哲學呈現兩個轉向:一是哲學的政治轉向,政治哲學成為顯學﹔二是哲學的技術轉向,技術哲學成為熱點。20世紀以來,許多哲學家都把技術作為中心議題,形成了多維面相的技術哲學理論。如果我們從政治哲學視角出發探討技術哲學,由此必將呈現出現代人關注的時代課題——技術正義。

技術時代的正義難題

當今世界,技術物品正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建構龐大的技術帝國。事實上,人的自我概念、時空概念、社會關系也正在被技術強有力地重構。特別是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和“后學院科學”的出現,技術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已經成為現代人謀求財富和權力的最強有力的工具。這說明,社會財富和權力的分配要服從技術資本的“絕對命令”,且長期漠視技術風險和代價承擔者利益的存在,不斷消弭技術在解決貧困、疾病、飢餓和環境問題上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將處於技術壟斷之外的人推向社會生活邊緣。

技術正義的基本原則

當務之急是構建合理的技術正義原則。具體而言,技術正義原則包括:權利優先原則。技術是天下之公器,每個人都有權獲得技術所帶來的利益﹔技術要以公共福利為依歸。機會平等原則。技術作為人類共同繼承的財產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有平等的獲取機會,並享有平等機會以分享技術帶來的好處。差別原則。技術利益的不平等分配必須有利於困難群體﹔政府、工程師、技術專家、企業應對技術風險進行評估,並分擔更多的風險和代價。免受傷害原則。應當盡全力保護人們免受技術帶來的有害影響,對無端傷害行為予以堅決抵制,對無可替代和預知的重大傷害,給予人們更多的危害知情權。矯正補償原則。凡是經由不合理的技術手段獲得的利益,以及由此而進一步滋生的利益,均須予以矯正,並對受到傷害的人給以補償。可持續發展原則。技術設計須遵循減少能源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准則。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政治哲學視野下的技術正義研究”負責人、洛陽師范學院教授)

(責編:張湘憶)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