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者專欄>>於沛>>文章精選

於沛:歷史記憶是鮮活的、開放的民族記憶

  2012年11月30日10:4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1860年(咸豐十年)10月6日,英法聯軍進犯圓明園。10月18日,侵略軍在圓明園內瘋狂縱火,大火三晝夜不熄。今年是圓明園罹劫150周年,10月16日,在圓明園大水法遺址東側,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半身青銅雕像揭幕,雨果雕像南側的書型石雕上,用中法文字鐫刻了雨果強烈譴責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暴行的信。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跡﹔這個奇跡叫圓明園……這個奇跡已經消失了。有一天,兩個強盜進入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另一個強盜放火……在歷史面前,這兩個強盜,一個將會叫法國,另一個將會叫英國……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淨淨的法蘭西會把這份贓物歸還給被掠奪的中國。

  火燒圓明園,不僅是中國皇家園林的浩劫,而且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災難。焚毀圓明園的同時,相繼簽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中國的獨立主權又一次受到嚴重損壞,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雨果等有正義感的人們,憤怒地譴責了兩個強盜的罪惡行徑,同時,這場“國恥”也深深印記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中。歷史記憶是流動的、鮮活的、開放的、歷久而長新的民族記憶,是歷史的積澱與現實的呼喚相結合的民族記憶,是指引中華民族認識現實、走向未來的精神財富。任何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自己的歷史記憶,一個民族喪失了自己的歷史記憶,就失去了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礎,漠視歷史記憶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不能因為是“國恥”就回避或失憶,恰恰相反,民族記憶中的“國恥”,往往會啟迪人們更深刻的歷史思維。圓明園的大劫難不禁使我們思考:為什麼150年前英、法兩個強盜能闖進我們的家園?為什麼大清帝國在幾千人的英法聯軍面前就那樣不堪一擊?為什麼在康乾盛世時沒有看到這已是“落日的輝煌”?同時我們還會思考,為什麼150年后的今天,圓明園搶掠者后裔在圓明園流淚謝罪,捐還文物?為什麼法國雕塑家娜什拉-凱努女士制作的雨果雕像會在圓明園落成?為什麼法國歷史學家伯納·布立賽等撰寫了諸如《1860:圓明園大劫難》等著作,反思自己同胞在圓明園的罪惡?聯系到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歷史環境中,我們還不能不思考,西方大國雖然不能用洋槍洋炮侵佔我們的領土,但在所謂“文化全球化”的謊言下,大肆推行文化帝國主義政策,千方百計進行文化擴張、文化滲透,還要侵佔我們的精神家園。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文化戰場上,我們如何能立於不敗之地?

  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源遠流長,從甲骨文中的卜辭內容中,已可清楚地感覺到民族記憶的意識,在周初《尚書》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的記載中,則更鮮明地表現出這一點。黑格爾曾說:“中國‘歷史作家’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不僅如此,中國歷代積累的典籍之多,也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文字性的史料是歷史記憶長久的積澱,自先秦以來,中國史學十分重視史實的記錄、搜集、整理,這是形成中華民族歷史記憶的寶貴資源。不僅在中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中都十分重視建構自己的歷史記憶。例如,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1996年在其《獨立的五年》一書的“前言”中寫道:五年前,1991年12月,我們庄嚴地宣告哈薩克斯坦的國家獨立,一些“必須立即解決的非同尋常的任務之一,就是恢復共和國各民族的歷史記憶”。欲之大道,必先為史,是否重視民族的歷史記憶,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亡、民族的興衰。歷史記憶和歷史記憶的連續性,從來都是民族凝聚的力量。

  筆者曾聽到這樣一種觀點:有人認為,對我國青少年一代,要淡化,以至於最后消除諸如對“火燒圓明園”一類的歷史記憶,學習中國近代的歷史,不再有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奴役中國人民的內容,理由是不要讓青少年背著沉重的歷史包袱成長,不要讓他們生活在歷史的屈辱中。這種觀點實在讓人無法苟同。因為在事實上,忘記歷史的屈辱,不等於不曾存在歷史的恥辱。知恥近乎勇,“國恥”清晰地保存在民族的歷史記憶中,目的是催人奮進、有所作為,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屈辱一去不返﹔相反,忘記“國恥”,沉湎於盲目的自滿自大中,歌舞升平,沒有起碼的憂患意識,到有可能使“國恥”重演。

  歷史是無法割裂的,已經逝去的歷史與當代歷史進程之間的聯系,是歷史記憶在歷史認識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前提。對於歷史事實,人們已經不可能通過“直接”的接觸去認識它的價值所在,但是,歷史的價值並沒有因為它已經成為“過去”的歷史而消失,相反卻實實在在地存在於整個歷史進程中。歷史的進步趨勢不可逆轉,歷史的連續性、歷史進程的內在聯系不可割裂,任何一個時代的歷史都不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歷史的價值永遠存在。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保存於歷史記憶中的歷史價值,往往會有不同的內容。包括“國恥”在內的歷史記憶的留存,以及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歷史記憶的復活,使人們在創造歷史的火熱生活中,更加清醒地認識現實和未來,更加主動地發揮歷史的創造精神。從1860年和2010年發生在圓明園的一切,我們更真切地體會到這個朴素的真理。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