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者專欄>>豐子義>>文章精選

豐子義:解放思想要增強幾種意識

  2012年11月30日15:15  來源:前線

  “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這是黨的十七大報告對解放思想的一種新概括。事實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始終是和解放思想聯系在一起的。如果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確立就是思想解放的產物,那麼,要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同樣必須依靠思想解放。解放思想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雖然是始終需要堅持的,但在不同時期、不同歷史條件下又有其不同的內容、要求和特點。今天,要推進思想解放以加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除了遵循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等一般原則外,從思維方式上,重要的是要增強這樣幾種意識:

  全球意識

  這就是要用“寬廣眼界”來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樹立顯明的時代意識。今天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在全球化的條件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游離於世界之外。由於每一個國家都成為世界之網上的一個紐結,因而其發展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世界之網的制約。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在於要不要擺脫這種制約,而在於從全球化的復雜聯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獨特發展道路。能否自覺地把握全球化進程及其發展趨勢,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能否發展、如何發展的大問題。隻有對全球化狀況有一個總體把握,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在世界格局中所處的地位,才能真正了解本國的實際,從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揚長避短,趨利避害,爭取主動﹔隻有了解周圍世界的深刻變化,才能擴大視野,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隻有明了世界正在發生什麼和將要發生什麼,才能有目的地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思路,進而形成相應的理論。總之,隻有從全球時代的大背景下來思考、研究問題,才能在比較中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明確其發展方向和具體發展道路。而且,確立全球意識,對於全面、准確地把握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特色”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的“特色”固然不是要走別人的老路,不是照搬其他國家的模式,但這種特色並不是離開世界整體聯系的特殊,不是離開世界文明大道的特殊,不是與資本主義世界隔絕的特殊。特色不等於孤立,不等於封閉。在全球化的條件下,要想真正保持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走出一條成功之路,必須參與國際性的交往與合作,閉關自守的“獨立性”或“特色”是靠不住的。所以,我們所講的“中國特色”正是從世界歷史中獲得規定的,是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總體聯系中發展出來的。既然如此,就不可能割斷與資本主義的聯系來推進社會主義。對於這一點,列寧在晚年已經明確地意識到,認為在兩種社會制度並存的環境裡,“社會主義共和國不同世界發生聯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況下應當把自己的生存同資本主義的關系聯系起來”(《列寧全集》中文第二版,第41卷,第167頁)。后來的實踐尤其是全球化的進程已經表明,孤立地、封閉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事實上是很難成功的。盡管融入全球化會付出一定的代價,但是社會主義的發展絕對不能繞開這條道路,應該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94頁)。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世界聯系在一起的。相應地,我們的認識一定要有寬廣的視野,思想解放一定要跟上時代的步伐。

  發展意識

  這就是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由於實踐總是在不斷發展的,因而對於社會主義的認識也是在不斷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出和確立固然是一大創新,但它也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應當用動態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其發展。這就必然提出思想解放的要求。強調發展意識,在思想觀念上重要的是加強這兩個方面的認識和把握: 1.對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的認識和把握。能否自覺地把握世界歷史發展潮流,並以此來思考和處理問題,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民族能否發展、如何發展。縱觀“二戰”以來世界的發展,戰敗后的日本、德國之所以成為后來的世界經濟強國,正是由於它們瞅准了世界經濟變動和產業結構轉移的契機,致力於經濟調整,實行經濟轉型,從而加快了戰后經濟恢復和現代化速度﹔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地區之所以很快躍入“新興工業化經濟”行列,也是由於它們及時捕捉到世界范圍產業結構調整的時機,大力轉換原有的產業結構,從而使得經濟發展呈現出超常發展的勢頭。事實表明,善於認識和把握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的國家,一般是發展比較快的國家。自覺認識和把握世界歷史發展潮流,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必需。首先,這是全面、清醒認識本國實際,進而採取相應對策之所必需。要發展“自我”,當然必須首先認識“自我”。但是,“自我”並不是靠一般的自我意識所能認識得了的,而是需要借助“世界歷史”之鏡才能真正認識。自覺把握世界歷史發展潮流,則是提高這種認識的重要途徑。隻有對世界歷史發展潮流和規律有一個總體把握,才能看到自己目前的處境和發展的利弊得失﹔隻有了解周圍世界的深刻變化,才能消除狹隘的地域觀念、民族觀念,增強開放意識,擴大交往的范圍和內容﹔隻有關注世界發展的新情況、新動向、新趨勢,才能有目的地採取各種措施,制定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方針和政策。總之,隻有把自己放到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來思考、研究問題,才能在比較中加深對本國的認識,明確自己的方向、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其次,這是抓住機遇、加速發展之所必需。機遇是客觀存在的,但不是誰直接賦予的。機遇隻鐘情於那些嗅覺敏銳、行動果斷的國家、民族。雖說在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機遇的出現將越來越多,但是,機遇的增多並不意味著機遇隨處可見、隨手可抓。一方面,機遇對所有國家並不都是等值的,對有的國家來說是機遇,而對其他國家來說則無什麼機遇價值可言。另一方面,世界經濟的發展也有一個階梯式的遞進發展過程,隔一段調整一次,可能出現一次機遇,隔一段又恢復正常,機遇隨之喪失。所以,機遇是有限的,有時甚至是轉瞬即逝的。能否抓住機遇,就看反應能力如何。而反應能力又是如何形成的?這不是憑主觀判斷所能決定的,而是要在自覺把握世界歷史規律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掌握了世界發展的新情況、新信息,就把握了抓住機遇的主動權。 2.對未來發展的認識和把握。今天的世界,變化之劇烈,發展之迅猛,前所未有。這樣,在對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問題上,不能把眼睛僅僅盯在“現在時”,同時要緊緊關注“將來時”。也就是說,在觀察和考慮問題時,必須要有超前的眼光,不僅要看到目前的發展狀況,而且要看到未來的發展走向﹔不僅要看到現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而且要看到將來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通過對未來發展的探索,以引導今天社會主義的健康發展。面對社會的快速發展,要想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就必須在認識上具有前瞻性。為此,在理論探索上,必須有一種新的視野,這就是在看待社會發展時,不光要看到我們過去走過的路和現在正在走的路,同時還要看到前面將要走的路。當然,前面的路並不完全是設定好的,由於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適當調整發展方向是必要的。這就客觀上要求我們與時俱進,注意研究未來的發展,以便提前採取對策,爭取主動,防患於未然。所以,理論的前瞻性必然要求突出思想解放,要求破除傳統的經驗思維。

  創新意識

  有沒有創新意識,對於思想解放至關重要。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如果根本沒有創新的要求和意識,它就絕對不會反思原有的理論和實踐,更不會提出新的思想、觀念。相反,如果要創新、要發展,它就絕對不能固守陳規,解放思想勢在必行。因此,創新意識的程度決定思想解放的程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前無古人的事業,它沒有任何先例可循,也無任何經驗可照搬,一切都得靠摸索和探索。因此,這一事業的特殊性就決定了理論的創新性。沒有創新,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事實上,作為這一事業理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從其創立起就具有這樣的創新性和超前性。黑格爾把自己的哲學僅僅看做黃昏才起飛的“密納發貓頭鷹”,而馬克思則把自己的哲學和其他真正的新哲學看做是積極報曉的“高盧雄雞”。“貓頭鷹”與“雄雞”的區別就在於向后看與向前看的差別。馬克思哲學這種指向現實和未來的理論品格,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弘揚。談到創新意識,不可避免地涉及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關系問題。一方面,理論創新離不開實踐創新。理論創新總是與新的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新情況、新問題聯系在一起的,離開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就無從談及理論創新﹔另一方面,理論創新要服務於實踐創新。理論創新是否科學,關鍵就在於問題解決得是否正確。在新的時期、新的歷史條件下,理論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讓理論創新不僅僅成為一種理論口號,而要使之真正化為創新的實踐、化為先進生產力、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動力和嶄新成果。既然理論創新必須服務於、落腳於實踐創新,那麼,理論創新就必須注意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做文章。事實表明,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我國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由於實踐總是在不斷發展的,因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也是沒有止境的。這種不斷發展的過程,既是理論引導社會實踐不斷走向勝利的過程,又是理論自身不斷創新的過程。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理論和實踐得到了良性互動。

  自我批判意識

  思想解放離不開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從思想史上來看,馬克思主義主要是在對各種錯誤學說和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中發展過來的。但也要看到,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不僅僅是一部批判史,同時也是一部自我批判史。馬克思主義理論就其本質來說是革命的、批判的,這種批判當然也包括自我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從來沒有把自己的理論看做是不變的“真理”,而是看做發展著的理論。在他們的一生中,曾不止一次地對原有的觀點、結論進行補充、修改乃至予以摒棄。因為這些觀點、結論已經不適應形勢的發展,部分失效或全部失效,不作相應的變動,就會危及理論與實踐。如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坦言《宣言》中的一些觀點、論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經過時了”﹔如果要重寫,“許多方面都會有不同寫法”。恩格斯在去世前不久寫成的《〈法蘭西階級斗爭〉導言》中,當談及1848年革命期間他和馬克思對歐洲革命估計比較樂觀的看法時,也坦誠地承認:“歷史表明我們也曾經錯了,暴露出我們的看法只是一個幻想。……1848年的斗爭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經過時了,這一點值得在這裡比較仔細地加以探討”。恩格斯對“斗爭方法”的不斷反思和審查,體現了他與時俱進的精神。當然,這種對以前斗爭方法的反思,不是對“非合法斗爭”的摒棄,而是要通過“仔細探討”把合法斗爭與非合法斗爭結合起來,而不是迷信某一種方法。諸如這樣的自查、自省、自糾,充分體現了馬克思、恩格斯自我批判的精神。正是借助於這種自我批判精神,一些理論、觀點上所具有的局限性不斷得到消解和超越,從而使馬克思主義不斷得到發展和創新。可以說,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中,自我批判促進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推動自我創新。自覺開展自我批判,就要敢於接受批評和挑戰。真理好比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厲害,放射出的光輝就越燦爛。理論的發展和完善確實存在這種情況。馬克思主義固然是科學,但它並沒有窮盡真理,而只是為真理開辟了道路。既然是開辟道路,在探索的過程中就難免有失誤,有失誤就不容回避批評與挑戰。敢於接受批評是馬克思主義向前發展的契機,是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一環。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審慎地對待那些具有異質性的東西。簡單排斥異己的東西或輕易拒絕批評、挑戰,就不能大膽正視和否定原有觀念的不足與局限,就不能將理論推向前進。要使理論真正不斷創新,就要注意研究理論發展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連接點,也許這種連接點就是理論上的突破點,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生長點。(作者: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