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西部項目成果

新中國婦女的視覺形象建構

韓敏  2012年11月29日10: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核心提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全面進入社會空間的中國婦女以何種社會形象來獲得社會的認可,是新中國婦女所面臨的“生活政治”問題。在這一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婦女媒介形象無疑對婦女起到引導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全面進入社會空間的中國婦女以何種社會形象來獲得社會的認可,是新中國婦女所面臨的“生活政治”問題。在這一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婦女媒介形象無疑對婦女起到引導作用。1949年7月,新中國婦女出版社出版發行了《新中國婦女》創刊號,1956年1月,《新中國婦女》更名為《中國婦女》。1955年,《新中國婦女》的發行量達到50萬份,成為與《中國青年》、《學習》、《人民文學》齊名的四大刊物之一。本文以1949年到1955年《新中國婦女》為樣本,梳理新中國成立初期,這份對婦女生活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雜志建構了何種有關“新中國婦女”的視覺形象。

  聚焦勞動婦女

  雜志封面可分為主題封面與人物封面兩種。主題封面是以表現某一主題為主的封面,人物為表現主題服務﹔人物封面則以人物為主體,主要通過人物的外在形象來凸顯人物的精神氣質。《新中國婦女》創刊號的封面將鏡頭對准了勞動婦女,表現的是石家庄大興紗廠女工慶祝解放,圖片中的女工留著齊耳短發,穿著對襟棉布衫,是一位健康的、充滿活力的婦女工人。同期雜志發表斯大林的《論勞動婦女》,明確了社會主義勞動婦女的階級身份與社會地位:“勞動婦女、婦女工人和農民是工人階級底偉大后備軍。” 1950年第10期雜志又發表《何謂勞動婦女,何謂知識婦女與職業婦女?她們之間有什麼不同?》,認為知識婦女中還有一些人受到舊文化思想的束縛,還需要改造,同時對勞動婦女進行了肯定。

  從1955年到1959年,該雜志的人物封面有25幅,除一幅拍攝少數民族婦女的封面外,表現工人等技術人員的人物封面有14幅,佔總數的58%。“勞動婦女”是這個時期《新中國婦女》著力建構的中國婦女新形象,這一形象譜系中包括電氣工人、拖拉機手、地質工作者、航空員、鐵路信號員等勞動者。

  突出實用性的著裝時尚

  新中國成立初期,城市婦女一般穿旗袍,農村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衣服面料一般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新中國婦女》創刊號封面《石家庄大興紗廠女工慶祝解放》中的女工穿的就是一件舊式的左邊開襟的短衫,這種舊式的左邊開襟衫是當時農村婦女具有代表性的服飾。相形之下,城市婦女的衣服式樣更及時地傳達了社會的變化。在表現城市婦女的18幅人物封面中,有10幅封面中的婦女穿制服,主要是勞動裝和列寧裝﹔4幅封面中的女性著毛衣和新式的、使用塑料紐扣的對開棉布衣服﹔4幅封面中的女性依然穿傳統對襟衫和旗袍。佔女性服飾主流的列寧裝是當時的流行服飾,它的顏色比較單一,隻有灰、藍、黑可供人們選擇,面料則比較粗糙,實用價值突出。

  新中國成立初期,婦女服飾新風尚主要通過勞動模范進行傳播,比如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勞動模范梁軍就是列寧裝的模特,她是1950年8月創刊的《人民畫報》的首期封面人物。梁軍圓潤的臉龐、齊耳的短發,加上灰色的列寧裝構成了1950年代農場女工的經典形象。其圓潤的臉龐顯示了健康的體魄,齊耳的短發昭示了干練的行動,簡朴的列寧裝體現了裝扮的實用價值取向,這種視覺形象符合一切皆以勞動生產為核心的要求。

  服裝的主要功能在於遮蔽或突出身體,在這種遮蔽或突出的功能選擇中,表現了人們對身體的認知。包裹在黑、藍、灰色的勞動制服下面的身體方便女性進行勞動生產的同時,拒絕表現女性身體的性別特征。與1950年代歐美穿上迪奧“新面貌”、伊夫·聖·洛朗設計的喇叭褲等時尚服飾的女性相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媒介建構的婦女視覺形象雖缺乏性別特征,卻在一定程度上為她們獲得平等權利提供了合法闡釋。

  此外,《新中國婦女》設置了專欄文章建構新婦女形象。1952年與1953年的“婦女的新道路”專欄,報道了東北拖拉機手董力生、蘇聯鐵路模范指揮員柯羅列娃、司法工作者葉樹國、技術員周镕、女瓦工郭淑文、建設鞍鋼的好姑娘群體等。這些文章張揚了新女性在職業技術方面的開拓精神,1954年,盡管“婦女的新道路”欄目被取消,各行業的技術能手與勞動模范依然是雜志關注的重要人物。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批准文號08XXW002)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責編:張湘憶(實習)、張湘憶)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