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者專欄>>劉戟鋒

信息化:科學與藝術比翼齊飛

劉戟鋒  2012年11月28日09:47  來源:解放軍報

戰爭是物質力量的碰撞,也是意志的抗衡,是智慧的較量。自古以來,戰爭既是科學的,也是藝術的。戰爭之所以是藝術,是因為戰爭具有不確定性﹔戰爭之所以是科學,是因為戰爭具有確定性。而區別不確定性與確定性的關鍵,在信息。人類歷史表明,應對不確定性,主要依靠經驗,表現為藝術,藝術是不確定性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因而才有繪畫、書法、詩歌、舞蹈、音樂等藝術創作,這類藝術成果既不可復制,也不可累加﹔人類應對確定性,主要依靠技術,表現為科學,科學是人類對確定性的描述,因而才有浮力定律、勾股定理、萬有引力定律、麥克斯韋方程、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科學成果,這類科學成果可以利用實驗反復檢驗,而且具有類似俄羅斯套娃般的可疊套特性。

在冷兵器條件下,由於科學技術進步緩慢,因而其物化為兵器對戰爭勝負的影響還微乎其微。《孫子兵法》開篇講戰爭五事,即道、天、地、將、法,卻並不言器,便是基於這個原因。但是,隨著中國火器技術的發明和西傳,適逢近代科學革命在西方發軔,一大批科學泰斗如日中天,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生物學各個領域捷報頻傳,科學技術開始進入狂飆突進的時代。而正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武器裝備變革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到19世紀30年代,克勞塞維茨在推出他的近代戰爭聖經中,雖然也大談影響戰爭勝利的五大要素,卻與孫子的戰爭五事相去甚遠,“數學、統計”等科學要素得到明顯強調。此后,從海權理論、大炮巨艦主義、機械化戰爭理論、制空權理論、核威懾理論到高邊疆理論等,兵器發展一路高歌猛進,牽動著現代戰爭每一根神經。

1991年的海灣軍事行動,信息化戰爭形態初現端倪。20年來,美軍對外發動的一系列戰爭均採用新的作戰模式,充分運用各種模擬仿真和實驗技術,進行著精密的戰爭推演。而這一模式的后盾,就是其擁有了強大的信息優勢。也正是由於信息技術空前發展,使戰爭迷霧不斷被驅散,戰場透明度顯著提高。這也就意味著,傳統的戰爭藝術領地正在被信息化大潮強力擠佔壓縮,似乎今后的戰爭將變得越來越確定。

從總體而言,科學技術進步的過程,就是減少和消除不確定性的過程。然而,戰爭畢竟是作戰雙方的博弈行為,是兩股活力之間的較量。即一方面要通過加強己方的信息化建設,努力提高獲取敵方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則要盡量保護己方信息,特別是信息系統和設施不能受到損害、破壞和干擾。也就是說,通過信息化建設,提高戰場環境透明度是對己方而言的,而對敵方卻要增加復雜性,增加不確定性。可是一旦對方也依此思路行動時,就很難說戰場環境的復雜性究竟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戰爭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范疇,也沒有固定不變的疆界。斷言戰爭的不確定性在減少,確定性增加,其實只是在使用今天的科學技術標尺,去衡量昨天的戰爭。要知道,僅僅100年前人類的戰爭行動尚停留在平面戰時代,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由於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科技成果應用的周期迅速縮短,軍事活動早已延伸到空中、太空乃至電磁和認知空間,因此,從未來戰爭流變不居的特性看,確定性增加的同時,不確定性也必將增加。也就是說,人類的戰爭活動如同科學認知活動,隨著活動范圍的擴大,未知域也必然隨之擴大。即使在未來物理戰范圍內,隨著物理科學技術發展與應用,使得不確定性有所減少,但超出物理戰以外,如生物戰、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的不確定性,也將會明顯增加。

所以,隨著軍隊信息化建設的推進,科學技術一方面會大幅消除戰爭的不確定性,並提高戰場環境透明度,急速擠佔戰爭藝術的傳統領地﹔另一方面又會面臨更大范圍的不確定性,增加戰場環境的復雜性,使戰爭中科學與藝術的關系更加扑朔迷離,進而便對如何把握戰爭科學與藝術的關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孫子兵法》曰,上智為間。而今我們隻有審時度勢,認真貫徹落實國防和軍隊建設主題主線的重大戰略思想,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不斷提高包括體能、技能、智能在內的當代軍人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才能夠在信息化戰爭舞台上創造性地演繹出新的戰爭科學與藝術的生動活劇。

(責編:張湘憶(實習)、張湘憶)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