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者專欄>>房寧

泰國的“政治家政治”與“企業家政治”

房寧 周方冶  2012年11月27日14:55  

泰國政治有許多讓人看不懂的地方:為什麼以城市中產階級為主的“黃衫軍”堅決反對代表新興產業和主張對外開放的“開明”總理?為什麼泰國最富有的資本家與貧困農民結成了牢固盟友?要想看懂泰國政治,一定要搞清楚泰國政治的一個背景性知識——“政治家政治”與“企業家政治”。

素有“微笑之邦”美譽的泰國,留給世人祥和與寬容的印象。但自2006年起,泰國陷入了持續不斷的嚴重社會動蕩。從唇槍舌劍到流血沖突,再到軍事政變。人們關注泰國事態時常常感到某種異樣與困惑,泰國政治有許多讓人看不懂的地方:為什麼以城市中產階級為主的“黃衫軍”堅決反對代表新興產業和主張對外開放的“開明”總理,甚至包圍軍事機關,要求軍隊發動政變推翻合法政府?為什麼泰國最富有的資本家與貧困農民結成了牢固盟友?

泰國政治確有自己的特色,確有出於人們一般政治知識的地方。要想看懂泰國政治,一定要搞清楚泰國政治的一個背景性知識——“政治家政治”與“企業家政治”。

泰國政治的“劇場模式”

泰國政治的特色在於它的“政治家政治”與“企業家政治”的區別與相互爭斗。何謂“政治家政治”與“企業家政治”,要從泰國政治的“劇場模式”說起。

列寧講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學的一般知識告訴人們,政治活動是以經濟利益為基礎的,進一步講,政治活動乃至政治思想都受到背后某種經濟利益的影響,甚至是支配。一般來說,政黨、政治集團、政治家都是某種利益集團在政治活動中的代表。這種關系在當今世界的政治實踐中是普遍存在的經驗事實。如在韓國政壇,“保守派”的背后是大企業財閥,而“進步派”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城市工人階級的利益。在台灣地區陣壘分明的“藍”、“綠”對峙背后,是外來精英集團與本土新興精英集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政治是“表”,經濟是“裡”﹔政治家在“前台”,而企業家在“幕后”。這是當今政治的一般模式。但在泰國,情況則有些特殊。

在泰國的政治體系中,國家權力結構與社會利益結構沒有形成清晰可辨的對應關系。國家政治行為背后的經濟利益動機和影響不明顯,政治權力的運行似乎很超脫﹔泰國的經濟精英沒有明確有力的參政行為,權力精英與經濟精英關系疏淡。經濟精英主要是通過依附於軍人、政客集團,表達和實現自身的利益訴求。形象地講,泰國政治是一種“劇院模式”——觀眾花錢買票看戲。泰國的“觀眾”們——資本集團、企業家群體以及其他社會階級、階層,“花錢買票”——出資、納稅,但他們對“劇情”——國家的政治活動基本上沒有發言權,當然有觀看和喝彩的權利,但是相當被動。

“劇場模式”說明,在泰國,政治與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是分離的,而政經分離現象是泰國的一種傳統。早在曼谷王朝六世王時期,由於工業化和資本主義經濟的初步發展,統治集團為了限制在經濟上越來越成功的華人參與政治活動,提出了政經分離的原則,由此開辟了泰國政經分離的傳統。

泰國的政經分離在排斥工商界發言權的同時,在政治領域也造成了政黨政治的不發展。盡管1932年民主革命后,泰國就開始實行君主立憲,建立了議會制、普選制和多黨制等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但長期以來,泰國的政黨政治並未真正發展,政黨及政黨體制很不穩定,政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極其有限。另外,國家政權實際上掌握在國王、軍隊和一部分依附於國王和軍隊的政客手裡。這種權力結構長期穩定地存在、運行,在這個意義上,泰國政治可稱得上是“政治家的政治”。

“企業家政治”沖擊“政治家政治”

隨著泰國經濟、社會以及政治的發展,特別是經濟全球化日益促使泰國經濟、社會更加開放的條件下,傳統的政經分離面臨著嚴峻的問題與挑戰。

2001年,泰國電信業巨子他信領導“泰愛泰黨”在大選中獲勝,並出任總理。他信上台后實行了一系列經濟、政治改革,對外推動泰國經濟與國際接軌,進一步開放泰國市場﹔對內打破傳統產業和資本集團的市場壟斷,改革公務員制度,推進行政體制“扁平化”。他信的改革直接觸犯了傳統產業集團的利益,同時也引起了與傳統產業集團關系密切的政治精英——政治家集團的不滿。隨著矛盾與沖突的不斷升級,與傳統產業集團關系密切、依附於政治家集團的中產階級終於站了出來,組成了“黃衫軍”,最終依靠軍隊的干預推翻了他信政府。

他信被趕跑了,但他卻為泰國政治開辟了先河,留下了遺產。他信的執政及其改革,反映了泰國新興資本集團不再滿足於政經分離下的“劇院模式”,希望通過政治參與甚至直接掌握國家政權,實行改革,為其發展開辟道路。他信以他的改革和鮮明的個性,改變了泰國資產階級政治低調的傳統。他信也是掌握泰國經濟命脈的資本集團的代表人物,直接掌握國家行政權力的第一人。他信雖被趕下台,但泰國的經濟精英特別是其中的新興資本集團要求政治參與,要求掌控國家政治權力的行動趨勢並沒有改變和消失。他信的上台與下台只是這一趨勢的開始。他信下台后,他的政黨、他所屬的階層,以改革為號召,以資本為動力,終於動員起了泰國社會底層的“沉默的大多數”——貧苦農民,組成了 “紅衫軍”。在希望通過政治變革改變命運的強烈驅動下,“紅衫軍”進軍曼谷,上演了數十年來泰國最嚴重的政治沖突,從而改變了世人眼中那個寧靜美麗的“佛國”印象。

在沉寂三年后,他信當年領導的“泰愛泰黨”改頭換面為“為泰黨”,在他妹妹的帶領下卷土重來,再次奪回了政府主導權,英拉成為泰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今后的泰國究竟是“企業家政治”最終取代“政治家政治”,還是繼續保持“政治家政治”的傳統,爭斗未有窮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編:張湘憶(實習)、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