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也存在不少需要重視的問題。
一些概念不科學。長期以來,一些學者用所謂“從人治到法治”、“從‘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從‘管制型政府’到‘服務型政府’”等來自西方的似是而非的話語,概括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進程。最近,還有學者用所謂“物本行政”、“全能行政”等評價我國政府改革和行政管理的歷史和現狀。客觀地說,這類概括和評價不僅不公正和不符合事實,也是不科學的、經不起推敲的。以“管制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為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隻有“管制”、沒有“服務”的政府,反過來說也是同樣。不同性質政府的區別隻在於“管制”與“服務”的對象和功能不同。至於“全能政府”,則完全是主觀臆想出來的概念,因為任何社會、任何國家的政府都不可能是所謂“全能政府”。
關於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爭論。部分學者認為,中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應該是建立“有限政府”或“小政府、大社會”﹔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應是建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有效政府”。由於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的根本性質不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公民、公共權力與私人權利的關系上存在著本質區別。在我國,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公民、公共權力與私人權利之間的關系不是對立的。我國政權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國家是為社會服務的,政府是為公民服務的,公共權力是為保障合法的私人權利存在的。所以,中國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應該有利於增強而不是削弱政府為人民服務的職責,有利於更多、更好地提供而不是減少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有利於更充分地實現而不是丟棄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轉變政府職能,不能搞“泛市場化”。由於受“市場萬能論”的影響,我國一些不屬於市場范疇、不該市場化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的職能也出現了市場化或“產業化”。這種“泛市場化”傾向的結果,是使社會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在有些地方出現了看不起病、上不起學等現象,引起人民群眾的不滿。從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角度分析,這類社會問題的出現,反映出某些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轉變出現失誤,弱化了對市場進行必要監管和宏觀調控的職責,把本部門應該履行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不負責任地推向市場,聽任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發生負面影響。
總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強的工作。必須充分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改革成效的標准,深入研究和把握我們在長期實踐中取得的規律性認識,要科學借鑒而不是盲目照搬國外的經驗和辦法,積極穩妥地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來源:《浙江日報》
(責編:張湘憶(實習)、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