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期刊內容

中國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戰略與路徑

陳繼勇 胡藝 劉威  2012年11月21日15:5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全球經濟在過去二十多年間以一種持續失衡的狀態運行著,由此,全球經濟再平衡將成為未來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最主要的任務。

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新趨勢

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全球經濟失衡獲得暫時性休整。隨著各國對經濟失衡循環機制的不斷思考,全球經濟逐漸顯現出再平衡的新趨勢。

經濟再平衡目標從單純的貿易再平衡擴大到各國間的平衡發展。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一直將全球經濟失衡調整的目標,定義為美國與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經濟體及產油國之間的經常項目再平衡。但國際金融危機的全球擴散表明,全球經濟失衡不只是貿易失衡,還涉及全球金融、投資等領域的失衡。

G20成為世界最突出的失衡治理機制,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治理中將獲得更多話語權。G20不僅作為世界最主要的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國際對話平台,還為G20內的11個新興經濟體的分歧和差異提供了更好的協調對話平台。通過G20,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成功實現了IMF投票份額的改革,獲得了全球經濟治理中更多的話語權。

以全球經濟再平衡為名的國際經貿沖突將日益增多。深受金融危機影響的美國等發達國家,要求以“金磚五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承擔起更多的全球經濟治理義務,從而以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名義實施新的貿易保護,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可能因此重新抬頭,國際經貿沖突將不斷增多。

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將是全球經濟再平衡的重要舉措之一。美國等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和制造業轉移是全球經濟失衡的重要原因。面對國內“產業空心化”,美國在2011年提出要在其國內實現“再工業化”,它並不是將外移工業再轉回來,而是要在國內發展更為高端和先進的制造業。

中國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的總體戰略

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中國已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也在不斷增強。同時,作為主要貿易順差方,無論從本國經濟發展還是從負責任大國形象考慮,中國都是全球經濟再平衡的重要力量。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美國力量雖有所削弱,但美元的國際主導貨幣地位沒有動搖,美國作為全球經濟再平衡的主導者必將在各方面給中國施加巨大壓力,中美經貿關系將受到新的挑戰與考驗。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自身還面臨著經濟發展中的諸多問題,全球經濟失衡不可能僅通過中國的調整而得以解決。因此,中國在制定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戰略時,必須遵循以我為主、互利共贏、內外兼顧、有效參與的原則,綜合把握再平衡的方向、速度和程度,以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和安全為前提,承擔力所能及的責任。

中國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戰略目標不能僅停留在實現國際收支的相對平衡上,而應緊盯更為深遠的目標。一是通過調整失衡的內外經濟結構,變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為消費拉動,變資源投入驅動經濟為創新驅動﹔二是通過積極參與G20等峰會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發揮發展中大國的獨特作用,增強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參與度,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三是通過創造消費需求,漸進平衡進出口,實現經貿伙伴的互利共贏,為中國經濟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外部環境。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中國須堅持的戰略要點是:刺激國內個人消費,實現儲蓄與投資的雙向平衡﹔通過創新型國家建設,實現產業結構和價值鏈環節升級,實現商品出口從數量擴張到質量提升的轉變﹔積極參與雙邊、多邊及G20等框架下的全球經濟再平衡﹔積極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中國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內外路徑

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在於失衡雙方的內外結構失衡和國際協調不力。因此,中國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必須內外並舉。中國唯有內外聯動,才能在相對寬鬆的外部環境下真正解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從而為全球經濟再平衡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內部路徑方面:一是通過機會均等化和收入均等化,刺激國內個人消費,平衡儲蓄和投資,在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增加農民實際收入等政策上,強化教育、就業、創業和公共服務,穩步推進遺產稅、贈與稅的征收,適時適度減免民眾實際稅賦,提高低收入階層實際收入,實現個人消費成為拉動中國經濟未來可持續增長的新動力。二是強化市場競爭機制,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實現產業結構和價值鏈環節升級,降低“轉嫁性”盈余水平,進一步強化市場競爭機制,真正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三是提高虛擬經濟效率,優化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結構。中國應加快深化銀行業改革,加強資本市場制度建設和監管力度,提高金融為實體經濟配置資源的效率,有效促進企業的創新活動。

在外部路徑方面:一是積極推動G20等國際協調機制的制度化。中國可聯合新興經濟體,推動G20機制的制度化建設,參與發達經濟體的政策協調,實現全球經濟再平衡。二是加強與美歐的經濟協調,發展與亞非拉國家的經貿關系。為增強經濟運行的平穩性和降低失衡方向的集中度,中國要逐步改變對歐美市場的高度依賴,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同時,還應不斷擴大進口,為他國提供新的出口市場,增強他國與中國經濟的黏合度,實現互利共贏。三是積極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是提升中國在未來國際貨幣體系中所處位置的先決條件,但人民幣的國際化應遵循漸進、穩步和可控的原則。隨著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的加快,中國政府和企業亟待提高應對浮動匯率制下的風險管理能力。

(作者陳繼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戰略與路徑研究”首席專家、武漢大學教授,胡藝、劉威為課題組成員、武漢大學副教授)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