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舉世矚目。胡錦濤總書記代表黨中央所作的報告,通篇貫穿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旗幟鮮明、思想深刻、求真務實、部署全面,鮮明地宣示了我們黨將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麼樣的目標繼續前進這4個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問題。經過本次代表大會修改完善,必將成為新形勢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那麼,報告中有哪些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新部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哪些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有哪些新拓展?圍繞這些問題,本刊約請專家學者對報告進行初步的學習解讀。
——編者
黨的十八大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胡錦濤總書記代表黨中央所作的報告,以馬克思主義的寬廣視野,深刻分析了我們黨和國家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戰略部署,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論斷、新要求。
●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新定位: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科學發展觀是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推進改革發展偉大實踐中應運而生的最新理論成果。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科學發展觀之后,在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全黨的擁護。對科學發展觀的作用,過去我們黨的文獻是這樣表述的:“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或者說科學發展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
10年來,我們之所以能緊緊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戰勝一系列嚴峻挑戰,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實踐証明,科學發展觀已不僅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它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指導。因而,報告順應實踐、時代發展和人民的要求,把科學發展觀從“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上升為“黨的指導思想”。
●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新豐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
報告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這一精神實質貫穿於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核心立場、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之中,使其煥發出勃勃生機。
科學發展觀,體現了解放思想的要求,勇於在實踐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體現了實事求是的要求,不斷探索,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水平﹔體現了與時俱進的要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體現了求真務實的要求,強調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
●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新要求: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十八大報告確定的大會主題中提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這與十七大報告主題中“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表述不同。從“建設”到“建成”,一字之變,體現了我國發展階段的重大變化。小康社會是我們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在世紀之交基本實現小康的情況下,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是過程,“建成”是結果。經過數十年的艱苦努力,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已然在望。
這一次黨代會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對全國人民的庄嚴承諾,是對全世界的鄭重昭告,反映了我們黨對於實現這一目標的堅定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要求全黨同志必須認識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十分艱巨,一定要埋頭苦干、頑強拼搏。
報告還提出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046元(2000年不變價),居民人均收入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速為8%左右。到2020年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速保持在7.5%左右就可實現。完成這樣一個目標,既可以實現十七大報告提出的“中等收入者佔多數”的目標,又可以實現這次報告提出的“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的目標。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新概括:道路的內涵有了新拓展
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概括,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后,增加了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要求。第二,提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這既體現了解放全人類、實現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進步的最高價值追求,又體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關注人的價值、權益、自由和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幸福指數等現實要求。第三,提出了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這既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要求的體現。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做了新構建: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黨緊密結合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實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點及目標進行戰略謀劃和部署,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創造性地回答了當代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問題。報告中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重點,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化,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從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兩個文明”建設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再到現在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認識,我們黨經歷了一個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趨於完善的過程。
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凸顯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特點,順應了各族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利於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肩負起我國應盡的國際責任。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體系、制度之間的關系做了新表述: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目標、總任務的實現隻能靠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是以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為指導的,離開了這一理論體系,我們會一無所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其鮮明的優越性,是我們取得改革開放成就的強大基礎。正因為如此,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都充滿自信。
●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了新部署:一個總依據、一個總布局、一個總任務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沒有變,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是我們所有改革發展舉措的立足點、出發點。總布局是“五位一體”,從原來的“四位一體”擴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全面、更加科學。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確立了清晰宏偉的目標,倍加鼓舞人心。
●對推動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途徑做了新表述: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
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十七大報告的表述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
報告在推動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途徑中去掉了“市場化、國際化”,增加了農業現代化。這是我們黨總結本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的經驗,汲取一些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拉美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由於忽視社會公正而導致兩極分化和社會動蕩的教訓,對推動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實現現代化的途徑做出的重大調整。
報告把“五化”協同發展變為“四化”同步發展。這表明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黨對如何推動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認識更深刻、更科學了。
●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行了新安排: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實現“四個著力”
報告指出,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
為此,至少應有三種安排。安排之一:實現四條具體道路的整體發展,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安排之二: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安排之三: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制度設計和激勵機制。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有了新論述:第一次提出“要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
報告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在政治體制改革的路徑選擇上,除了支持和保証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完善基層民主制度、推進依法治國、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外,第一次提出“要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這是與我國國情和民主政治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政治體制改革路徑的新拓展。
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把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相結合。目前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相適應,我們應逐步完善協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機制,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通過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等渠道,就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廣泛協商、廣納群言、廣集民智,增進共識、增強合力,隻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
●對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賦予了新內涵:提出三個“倡導”,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於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報告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從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價值追求方面講,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政治建設的價值追求方面講,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公民道德建設的價值追求看,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樣一個內涵豐富的價值觀有利於在利益多元化條件下培育更多的社會共識,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中華大地上扎根、開花、結果。
●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進行了新闡述:加快形成兩個體制、一個體系、一個機制
報告提出,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
兩個體制、一個體系、一個機制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社會管理體制是根本,現代社會組織體制是基礎,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支撐,社會管理機制是動力。
●對改善民生提出了新號召: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報告提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促進教育公平,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讓勞動者有工作,有好工作﹔增加居民收入,讓百姓的錢包越來越鼓,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証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使群眾病有所醫、病有良醫。
●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論斷: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
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生態經濟、生態政治、生態文化、生態社會的氛圍,建設一個美麗中國,使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對黨的建設目標做了新定位: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十七大報告和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關於黨的建設目標的表述是“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求真務實、改革創新, 艱苦奮斗、清正廉潔, 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這次報告著眼於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對黨的建設目標進行了新定位。提出“增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是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引領中國發展進步的重要基礎。學習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我們黨的文件過去提到過,但服務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是新提法,它體現了我們黨的歷史方位變化以后,執政理念、執政方式的重大變化。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轉變政府的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要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把經濟建設型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我們黨是執政黨,黨是社會的引領者,所以,首先必須實現自身執政方式的轉變,也就是說,由領導轉變為服務。建設服務型政黨,體現了我們黨的與時俱進和時代特色。建設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前提是把黨建設成學習型政黨。
●對黨的建設主線進行了新概括:牢牢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
十七大報告關於黨的建設主線的表述是“必須把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這次報告通過分析世情、國情、黨情新變化給黨的建設帶來的新挑戰,對黨的建設主線進行了新的概括,指出要“牢牢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在黨的建設主線中增加了“純潔性”要求。
純潔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保持黨的純潔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和優良傳統,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保持黨的純潔性是保持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前提和基礎。
●對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做了新調整:將反腐倡廉建設提到更重要的位置
關於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五大重點建設的順序,十七大報告的表述是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反腐倡廉建設。這次報告將反腐倡廉建設的位置從第五位調整到第四位,凸顯了反腐敗在黨的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腐敗是當今世界政黨政治中的“頑症”,是導致許多政黨衰落乃至敗亡的致命毒素。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是人民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拒腐防變必須警鐘長鳴。
所謂廉潔政治就是在全面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的基礎上,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局面。干部清正就是干部兩袖清風、一身正氣,政府清廉就是政務公開、陽光透明,政治清明就是人民的利益得到切實滿足、社會祥和、群眾幸福。建設廉潔政治就要做到: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堅決查處大案要案,著力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不管涉及什麼人,不論權力大小、職位高低,隻要觸犯黨紀國法,都要嚴懲不貸。
(作者辛向陽為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昀獻為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