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28日,“簡牘與早期中國”學術研討會暨第一屆出土文獻青年學者論壇在京舉行,來自各地高校和科研機構的20多位學者參會。與會者表示,簡牘等出土文獻給學術界帶來了“簡牘熱”、“簡帛熱”、“竹簡熱”等狀況,在這類“熱”的學術環境中,學者們需要有冷靜的頭腦,將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研究中國歷史。
簡牘提供了解歷史的新窗口
20世紀以來,居延漢簡、郭店楚簡等古代簡牘的出現,為學者研究歷史提供了新的材料,增進了學術界對漢代之前中國歷史的認識。因此,與會者認為,要重視“新發現”的古代文獻,培養全面、系統的思維,豐富學術視野。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所長朱鳳瀚表示,近年來,包括簡牘在內的出土文獻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這些材料為研究歷史提供了新窗口,古文獻、古文字、考古資料等新材料的出現,促進了文史等學科的快速發展。此外,朱鳳瀚表示,學者們特別是青年學者要展開系統思維,深入研究,消化前輩學人的學說,培養扎實的學風。
西周早期青銅器天亡簋(又稱“大豐簋”或“朕簋”)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黃人二將《詩經》中的《大雅·文王》與天亡簋結合起來研究,並參照《毛詩序》和竹簡中的有關記載,對天亡簋的性質和內容提出了新的見解,即天亡簋是與西周開國有關的一件歷史文物﹔此外,根據新材料可以推斷“天亡”是對挑起叛亂的商紂之子武庚的蔑稱。
出土文獻有助於提出和解決新問題
簡牘等新材料被認為包含了“尋找回來的世界”,豐富了學者對於古代文獻的認識,為此前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員陳侃理提出,有必要對出土的秦漢歷書進行系統研究。目前,圍繞出土秦漢歷書的研究現在還處於開端階段,兩個研究方向是歷法復原與討論命名和性質。研究不足在於,對不同類型的歷書缺少區分﹔專注個例,缺少結合。對出土秦漢歷書的分類,過去單純以形制為標准,但因歷書既是文物,也是文獻,所以可以內容為核心標准,形制為次級標准,功能作為參考,建立分類層級:類(內容)、型(內容)和式(形制)。陳侃理認為,可以從對出土歷書本身的研究中,提出無法根據傳世史料得出的新問題,並且探索解決這些新問題的新方法,而不僅是利用地下之物“証史”、“補史”或“訂史”。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李銳對“同文”分析法進行了評析。在先秦古書中,同一學派甚至不同學派的著作都存在文字相同或者相似的“同文”現象。有學者根據這種現象提出古代人不重視版權的觀點。但是,竹簡古書的發現使學者對這種論斷提出質疑,認為如果兩部書存在“同文”的情況,可能並非是其中一部抄襲另一部,而是兩者都抄了同一部目前未知的著作。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