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証法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世紀之交卻又一次遭遇了大規模理論圍攻,后現代主義和后馬克思主義聯合新自由主義和新實証主義共同圍剿辯証法,圍剿的理由是:辯証法不但在當代的政治實踐導致了災難性的后果,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陷入危機的主要原因。為了回應馬克思主義辯証法面臨的當代挑戰,英美馬克思主義者發起了聲勢浩大的辯証法后現代保衛戰,詹姆遜和巴斯卡為捍衛辯証法當代價值作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
20世紀末,面對“突如其來的歷史劇變”,后馬克思主義認同了“馬克思主義危機論”,並且認為辯証法是導致馬克思主義陷入危機主要原因,這是后馬克思主義解構辯証法的社會歷史背景。后馬克思主義認為,雖然20世紀是馬克思主義的時代,但是隨著柏林牆的倒塌,蘇東社會主義的解體,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已經終結,隨著后工業社會和后資本主義社會理論的擴散,后馬克思主義宣布:21世紀是后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為了回應后馬克思主義的挑戰,世紀之交,英美馬克思主義學者掀起了一場捍衛馬克思主義辯証法的保衛戰,反對后馬克思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對辯証法的否定與拋棄,旗幟鮮明地批判“馬克思主義終結論”,多角度地闡釋馬克思主義辯証法的當代價值。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學術影響的研究辯証法的著作先后問世,美國的《科學與社會》雜志於1998年推出了題為《辯証法的新前沿》的研究專刊;2007年《新世紀的辯証法》在美國出版,2008年巴斯卡的《辯証法:自由的脈搏》再版,2009年詹姆遜推出了反思辯証法的巨著《辯証法的多維性》。因此,美國著名馬克思主義辯証法專家奧爾曼指出:“辯証法的研究成為當代英美馬克思主義研究中最有活力和爭論最激烈的領域之一。”
英美左翼學者反思辯証法當代價值的原因
英美左翼學者反思辯証法的當代價值,主要是為了回應馬克思主義辯証法面臨的當代挑戰:后馬克思主義聯合新自由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在理論陣地上圍剿馬克思主義,攻擊辯証法,把辯証法說成是神話,是“全知全能的神秘方法”。這些思潮雖然哲學立場不同,政治主張各異,但是卻具有共同的理論主張,一致認定辯証法在當代的政治實踐導致了災難性的后果,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陷入危機的重要原因。
新實証主義對辯証法的拋棄。奧爾曼指出,辯証法自從誕生以來就一直受到各種各樣的圍攻與批判,“不僅有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敵人,而且有對兩者都友好的學者”。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學派就屬於后者,對辯証法存有偏見,不可思議地加入了抵制辯証法的陣營。
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學派的主要成員埃爾斯特認為,為了復興馬克思主義,應該毫無保留地把辯証法從馬克思的理論中徹底清除出去。他說,“在許多場合,馬克思都把‘辯証方法’當作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主要方法。”並且把這種方法看作是黑格爾辯証法的合理內核,但是“在科學實踐中辯証法導致了災難性的后果”,“馬克思和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的許多失誤在很大程度上源於這種使人誤入歧途的框架”。①羅默也認為,辯証法是為懶惰的目的論做辯護。埃爾斯特尤其反對矛盾概念,他說黑格爾的矛盾概念是引起混亂的源頭,埃爾斯特甚至認為,馬克思的成就同馬克思的社會矛盾理論沒有關系,相反,馬克思在社會研究中,不用辯証法,就有深刻洞見,一用辯証法就會出現矛盾與混亂。
馬克思認為如果現象與本質一致,科學研究就是多余的。“透過現象看本質”是馬克思常用的辯証分析方法,埃爾斯特卻認為馬克思的這種分析方法是錯誤的,應該徹底放棄,因為“這是一種糟糕的黑格爾主義”。②“埃爾斯特著作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對辯証法的粗暴否定。”③埃爾斯特對馬克思的批判已經超出了理解的范圍,完全是一種后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埃爾斯特對體系辯証法理論的敵視,導致了他對馬克思的誤解。”④筆者非常贊同史密斯的看法,在辯証法問題上,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學派存在著嚴重的理論盲視。
新自由主義對辯証法的抵制。新自由主義對辯証法圍剿的積極性超過了后現代主義,福山是圍攻辯証法的主要干將之一,他提出的“歷史終結論”在“意識形態的貨架上被搶購一空”。(德裡達)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其實是“馬克思主義終結論”的翻版。福山所謂歷史的終結就是主張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競爭史的終結,自由民主與資本主義是當代世界的唯一選擇,除了資本主義,人們別無選擇,馬克思的辯証否定觀完全被拋棄。福山這種新自由主義方法論與世界觀的實質是宣布:資本主義“沒有缺失、沒有不完善、沒有匱乏、沒有錯誤、沒有否定、沒有矛盾、沒有二分、沒有分裂,它是一個美好的世界。”⑤福山的歷史終結論把資本主義社會理論化為一個“美好的世界”,資本主義的所有否定因素都被排除,歷史終結論變成否定社會主義、肯定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福山試圖通過刪除歷史概念,把歷史辯証法一勞永逸地刪除掉。
后現代主義對辯証法的否定。后現代主義圍剿辯証法是從否定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入手的,因為辯証法是一種現代性的思維規劃(杰姆遜),“大多數后現代理論家斷然拒絕了辯証法和總體性的宏觀理論。他們強調差異性、片段性、多元性和異質性,傾向於把理性、總體性、共識、社會關系等范疇視為本質上是壓迫性的,並且予以拒斥”。⑥后現代主義流派繁多,話語異質多元,構成成分復雜,但英國學者巴斯卡認為后現代主義的鮮明特征是反對現代性哲學話語中抽象的普遍性邏輯,因為,現代哲學把一切都統一於一個抽象的普遍性之內。
后現代主義認為,辯証法哲學話語中的“抽象的普遍性”成為新的壓迫性根源,壓制話語的多元性與差異性,辯証法與普遍性哲學密切相關,黑格爾與馬克思的辯証法,就是不斷排除差異,追求抽象普遍性的哲學方法。
后現代主義強調,馬克思主義的辯証法哲學話語根本錯誤是忽視差異性與特殊性,以工人階級概念為例,隻要你是工人階級的一員,無論你是白人還是黑人,男性還是女性,從事什麼職業,都沒有關系,都不會影響你是工人階級隊伍中的一員,不會影響你對工人階級的認同。從這一角度看,后現代主義是通過呼吁重視差異、多元和特殊性,解構馬克思辯証法中存在的“普遍性”邏輯。
后馬克思主義對辯証法的解構。后馬克思主義認為當代世界的深刻轉型使馬克思主義陷入了危機,陷入危機的根本原因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主義渴望。拉克勞和墨菲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本質主義主要表現為:在社會領域中的總體性社會觀;在政治領域中的普遍性主體觀;在歷史領域的客觀性歷史規律觀。其中歷史辯証法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主義”的集中體現,拉克勞和墨菲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傳統已經徹底終結,包括辯証法在內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全部過時,現在西方左派的唯一選擇是后馬克思主義。
后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解構首先是從辯証法入手的,例如,德勒茲說,“我最憎恨的莫過於黑格爾主義和辯証法。”⑦德勒茲認為,辯証法是一種總體化、還原主義的思維方式。辯証法是一種對差異本身的永久誤解,一種被混亂所顛倒的系譜學,辯証法迷失於科學抽象之中,深陷於同一性邏輯的泥潭。辯証法聲稱現象是從對立兩級建構,但這是一種神學觀點。“這種觀點中,差異總是從屬於一個潛在的統一體,矛盾的各方總是在尋找一種更高級別的綜合,運動最終將導致靜止與死亡。”⑧
拉克勞宣布,馬克思主義辯証法是從偶然性中發現歷史必然性的本質特征;相反,后馬克思主義是從必然性中揭示歷史的偶然性特征。在方法論上,后馬克思主義應該用話語理論的邏輯置換馬克思主義的辯証法邏輯,也就是用偶然性邏輯取代必然性邏輯,用差異性取代普遍性,用建構性取代客觀性。拉克勞主張非辯証的否定性,“這種否定性顯示了所有客觀性的偶然性特征。否定性是構成性的,不能通過揚棄來獲得,並且不能被辯証化”。⑨
批判實在論對否定辯証法思潮的批判
為了捍衛辯証法的當代價值,批判實在論學派創始人巴斯卡致力於辯証法的重建,1993年巴斯卡出版了產生巨大影響的《辯証法:自由的脈搏》一書,對各種否定辯証法思潮進行批判。
第一,回應埃爾斯特對辯証法的當代挑戰。巴斯卡通過哲學本體論批判捍衛辯証法,回應分析學派馬克思主義對辯証法的否定,他認為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學派屬於新實証主義,新實証主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方法論個人主義,巴斯卡對新實証主義的方法論進行了系統批判。
巴斯卡從辯証實在論的基本立場出發,指認埃爾斯特方法論錯誤是“認識論謬誤”。方法論個人主義的主要問題是把對社會結構性質的研究還原為個人的活動、信念、目標等。根據巴斯卡的立場,方法論個人主義就是典型的“否定本體論”,把客觀性的社會結構、機制、規律還原為個人的信念與活動。批判實在論認為不能把關於社會的研究還原為個人的研究,社會客觀性結構與主體能動性屬於不同的范疇,社會科學主要研究社會關系而不是個人活動。巴斯卡說,“社會科學關注的不是群體或者群體中個人的行為,而是關注個人之間、群體之間持久性的關系,這些關系間的關系,這些關系與自然的關系,還有這些關系生成的關系。”⑩而方法論個人主義卻錯誤主張,所有的社會現象,特別是社會結構的作用,應該通過個人的決定等方面來解釋。
埃爾斯特方法論個人主義割裂了能動性與社會結構的辯証關系,用主體能動性取代了社會客觀性。
第二,對福山歷史終結論的批判。巴斯卡認為,福山“歷史終結論”的錯誤是“本體單價論”,本體單價論是巴斯卡提出的新概念,這一哲學新概念主要是批判對現實世界進行單方面的肯定性解釋。
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的哲學錯誤是對資本主義肯定的理解中排除了對其否定性的理解,排除了對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理解。由於資本主義沒有了對立面,消除了否定性,因此,資本主義進入一個后歷史時代,這是一個溫馨美好的世界。福山的這個“美好的世界”是一個別無選擇的世界,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世界。因為歷史已經終結,如何去改變歷史呢?巴斯卡認為這種排除變化、否定與矛盾的話語,是對辯証法傳統的徹底否定與放棄,是一種為資本主義現實辯護的意識形態。德裡達也指出,福山這樣做是想遮蔽馬克思辯証法的批判精神,阻止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掩蓋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與問題。福山的歷史終結論,是想通過所謂的資本主義的勝利說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錯誤的。德裡達一針見血指出,福山的歷史終結論是在想象與事件之間耍花招,“隱瞞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而且還擺出一副諷刺的姿態”,{11}慶祝勝利其實只是為了掩蓋失敗。
筆者認為巴斯卡對福山的批判與德裡達對福山的批判一樣有分量,對於我們探索馬克思主義辯証法的當代價值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三,對后現代主義否定辯証法的批判。后現代主義否定辯証法路徑,是通過用差異性來否定普遍性,用多元性否定總體性,用偶然性否定必然性。這些錯誤導致后現代主義陷入了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的泥潭,因為,后現代主義“在倒掉抽象普遍性的洗澡水時,把統一性、普遍性的嬰兒也一同倒掉了”。{12}
巴斯卡認為,后現代主義在反對普遍性的同時,自身卻被普遍化了,后現代主義成為當今世界一種重要的世界觀,也是全球化時代流行的意識形態。“后現代主義是一種異化、碎片、分裂的意識形態,它是當代世界普遍的意識形態。”{13}巴斯卡通過對現代性哲學話語的“重要修正”,回應后現代主義的挑戰,他認為后現代主義修正現代性哲學話語並不成功,問題出在反對辯証法方面。正確途徑是應該用“辯証的普遍性”代替“抽象的普遍性”,“辯証的普遍性意味著每一個一般都是具體的個別,每一個具體個別的存在,都能夠被辯証法普遍化。”{14}辯証法的普遍性是尊重差異與包容多元的普遍性。
可見,巴斯卡對后現代主義持鮮明的批判態度,把后現代主義看作是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巴斯卡強調后現代主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認識論上的相對主義,語言中心主義,本體論問題上反實在論立場、價值判斷上的非理性主義。
第四,對后馬克思主義否定辯証法的批判。巴斯卡對后馬克思主義否定辯証法進行了堅決的批判,並且於1998年親赴埃塞克斯大學與拉克勞進行面對面的哲學交鋒。巴斯卡指出,后馬克思主義的話語理論最嚴重的問題是“認識論謬誤”,否定了本體論,把存在還原為知識,把關於社會的話語等同於社會。批判實在論認為,實在並不依賴於話語而存在,實在優先於話語,全球變暖的事實先於關於全球變暖的話語,拉克勞主張“實在是話語的建構”的觀點是對本體論的否定。拉克勞的“話語之外無有意義之物”,其實是德裡達“文本之外無一物”的翻版,話語理論把“改變世界轉變為改變我們對世界的描述”。{15}
因此,后馬克思主義的話語理論是在哲學上取消了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區別,在方法論上完全拋棄了辯証法。巴斯卡明確主張,后現代主義與后馬克思主義否定辯証法的哲學立場,其實質是陷入后現代唯心主義的泥潭;新自由主義與新實証主義在辯証法問題成為后現代的形而上學俘虜。
馬克思主義辯証法當代價值的三個維度
在巴斯卡對否定辯証法思潮進行批判的同時,詹姆遜對辯証法的當代價值展開新的思考。當代世界面臨著的嚴重挑戰,在后現代與全球化條件下,經濟危機、生態危機與道德危機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前途與命運。市場價值的普遍化,霸權意識形態的不容質疑性,消解了歷史批判意識,在差異、多元與偶然理論擁護下資本主義被普遍化。重建馬克思主義歷史批判敘事與解放新規劃是辯証法的新使命。詹姆遜指出,作為一個有待實現、尚未完成的現代性理論規劃,馬克思主義辯証法仍然在三個方面富有生命力:{16}
其一,重建意識形態批判。辯証法理論需要回應當代世界的多元化和主體身份多重化趨勢的挑戰,意識形態的原初意義就是主體對自己處境的反思。現代哲學面臨著的新任務,就是尋找走出受傳統束縛的反思之路,轉變觀察時代的思維方式。詹姆遜認為,這種自我意識的反思方法,就是黑格爾所說的辯証法。今天,面對新自由主義價值觀流行,面對資本瘋狂掠奪全球財富,貧富差別迅速加大,詹姆遜說,“令人吃驚的是,對如此令人吃驚的現象,人們不在吃驚。”{17}因此,關注現實,重建意識形態批判向度是辯証法的當代價值之所在。重建意識形態批判,更新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論,也是馬克思主義辯証法的新使命。
詹姆遜指出面對新自由主義價值觀的流行,意識形態問題並沒有消失,而是發生了轉型,呈現出許多新變化與新特點,以新的形式出現,市場價值觀與消費主義就是兩種主導性的意識形態,這是以前沒有的現象。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化,商品作為意識形態被普遍化,這些趨勢逐漸演變為晚期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
今天,后現代主義認為普遍性的主體已經解體,后馬克思主義者拉克勞宣布用主體立場代替主體概念。主體立場的多樣性是對當代世界多元化的回應,也是對自我反思方式的挑戰。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導致傳統意識形態批判概念失去針對性,面對新情況與新變化,需要新的辯証法話語與新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
其二,歷史重大變遷的批判性解釋。歷史辯証法不是一種哲學立場,而是貫穿於歷史敘事中的一種批判性運思,通過對歷史矛盾運動的分析,對歷史的重大變遷進行批判性解釋,揭示歷史隱藏的必然性。馬克思說資產階級哲學是在從特殊到一般的轉型過程中興起的,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從一般到具體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詹姆遜認為,馬克思對他的辯証法的產生條件的解釋,對理解馬克思視域中的辯証法非常重要,但是,什麼是馬克思說的“具體”呢?既不是一般,又不是普遍性的抽象。詹姆遜認為,現在還找不到一個滿意的概念來描述馬克思的“具體”范疇的內涵。其實,具體范疇是馬克思對現代性批判的成果,馬克思用具體的普遍性取代了現代主義的抽象普遍性。“歷史辯証法可以使我們以新的更加復雜的方式考察與把握歷史變遷”,{18}提供歷史變遷的圖畫,並且能夠作出解釋。
其三,把握當代世界深刻的矛盾性。詹姆遜認為矛盾范疇仍然是辯証法的核心,黑格爾、馬克思、德裡達、布洛赫都是矛盾中心觀辯証法的代表人物。當代世界鮮明特征就是以深刻矛盾性困擾全人類,當代思想與理論的多元化趨勢,導致當代思想與理論充滿沖突與矛盾,這是對當代世界充滿深刻沖突與矛盾的反映。盧卡奇說辯証法與歷史觀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歷史辯証法推動著社會制度的總體性轉變,把握歷史變遷過程中具有的不可調和的矛盾與沖突,是歷史辯証法的深層邏輯。詹姆遜認為,把握當代世界矛盾與沖突的不可調和性,“總體化”、“對立統一”的辯証法原理仍然有效,辯証法仍然是在實踐中發現矛盾與改變世界的最有效的方法。
詹姆遜指出,在意識形態終結論的掩護下,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客觀趨勢”的話語,成為貧富差別加大與富人持有巨額財富的辯護詞。當代世界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哲學問題,而是需要解決的深刻的時代危機與進步與倒退的矛盾沖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借助馬克思主義辯証理論的新審視。
英美左翼學者反思辯証法當代價值的啟示意義
英美左翼學者對辯証法當代價值的新反思主要是為了回答三個問題:
什麼是辯証法?詹姆遜2009推出新著《辯証法的多維性》,在這部近600多頁的巨著中,他首先考察辯証法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表現出的三種形態,詹姆遜稱其為“辯証法的三個名字”。{19}一是作為哲學體系的辯証法;二是作為思維方式的辯証法;三是作為辯証關系的辯証法。詹姆遜贊同對辯証法的第二種解釋,認為第一種解釋是把辯証唯物主義等同於辯証法,第三種解釋是把各種辯証關系混同於辯証法,無法掌握辯証法的統一性。他明確指出辯証法的研究仍然是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中心,但是要理解辯証法的本質特征必須從歷史敘事學的角度進行思考。
在辯証法性質的界定上,詹姆遜根據當代哲學理論的新發展,提出辨証的思維方式是現代性的產物,辯証法具有面向未來的新使命。辯証法既不是關於過去事物的產物,也不是哲學史中的某一章節,而是對尚未實現的未來的思考,是對未來歷史趨勢的闡釋。
詹姆遜認為,最好是把思維形式的展開看作是一定歷史階段生產方式的展開,辯証法和生產方式具有密切關系,根據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辯証法的秘密就應該在一定生產方式的歷史發展中去尋找,黑格爾的辯証法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產物,而馬克思的辯証法則是資本主義勞動力被普遍商品化的產物。
馬克思主義是否需要辯証法?辯証法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是馬克思主義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后馬克思主義拋棄了辯証法也就是拋棄了馬克思主義;英美馬克思主義辯証法研究中的一系列理論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辯証法的新發展,是對后馬克思主義否定辯証法當代價值的有力回應;在全球化背景下,批判地解讀現代與后現代、普遍與特殊、多元與一元等重要理論問題爭論,馬克思主義的辯証分析方法是不可或缺的;辯証法仍然是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為了更有效地研究當代世界的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需要推動對馬克思主義辯証法的研究向著更廣泛的學術領域延伸;馬克思主義的辯証法是把哲學與當代解放規劃聯系起來的橋梁。
捍衛辯証法的當代價值有何意義?回應后馬克思主義對辯証法的解構,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后馬克思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在政治上存在共謀關系,新自由主義企圖在全球化進程中,把世界納入不受任何控制的資本擴張軌道,但是,不受控制的資本擴張是非理性的。然而,當人們尋求批判新自由主義對人類前途的危害時,后馬克思主義卻在論証馬克思主義批判的武器在后現代已經失靈。伴隨著后馬克思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傳播,當前一部分青年受到了影響,被后馬克思主義的新概念所吸引,認為后馬克思主義“說的有道理”,因此,迫切需要糾正青年人對后馬克思主義的誤認,幫助他們對后馬克思主義的性質作出正確判斷。英美馬克思主義對辯証法的辯護,對后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有助於為國內馬克思主義辯証法研究提供理論借鑒,對我們闡釋馬克思主義辯証法理論的當代價值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作者為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辯証法當代價值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0BZX004)
注釋
①②[美]埃爾斯特:《理解馬克思》,何懷遠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123頁。
③ [加]羅伯特·韋爾,凱·尼爾森編:《分析馬克思主義新論》,魯克儉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頁。
④Tony Smith: Dialectical Social Theory and Its Critics: From Hegel to Analytical Marxism and Postmodernis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p108.
⑤Roy Bhaskar:Reflections on meta-reality,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2002,p123.
⑥⑦⑧[美]貝斯特,凱爾納:《后現代理論:批判性質疑》,張志斌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版,第287、105、106頁。
⑨Ernesto Laclau:New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of Our Time ,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90,p26.
⑩Roy Bhaskar: 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ism: A Philosophical Critique of the Contemporary Human Scienc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p29.
{11}[法]德裡達:《馬克思的幽靈》,何一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98頁。
{12}{13}{14}Roy Bhaskar: Reflections on meta-reality,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 2002, p121、p43、p47.
{15}Jonathan Joseph: Hegemony: A Realist Analysi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2, p108.
{16}{17}Fredric Jameson: Valences of the Dialectic, London: Verso, 2009,pp279-290、p285.
{18}Fredric Jameson: “Persistencies of Dialectics:Three Sites” , in Dialectics: The New Frontier, Science & Society, Volume 62, No.3,Fall,1998, p368.
{19}Fredric Jameson: Valences of the Dialectic, London: Verso, 2009, pp4-70.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