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基金專刊(人民論壇)>>期刊內容

“道學”名稱考原

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  詹石窗  2011年09月08日11:02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20世紀以來,一談起“道學”,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新儒家思想理論。這種認定當然有其理由,因為唐代儒家學者柳宗元於《柳河東集》卷二十四《送從弟謀歸江陵序》中即以“道學”來指稱儒門之理,謂“聖人之道學焉,而必至謀之業良矣”。稍后的李翱在其《李文公集》卷七中也說:“吾之道學,孔子者也。”到了宋代,“道學”名稱在儒家學者文集中就很常見了。無論是北宋時期的周敦頤、穆修、張載、程頤、程顥、柳開、胡宿、范仲淹、陳襄、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游酢、楊石、李綱、胡宏、胡寅,還是南宋時期的廖剛、林光朝、朱熹、周必大、李石、呂祖謙、陳傅良、王十朋、樓鑰、彭龜年、楊簡、楊萬裡,都在自己的經學論著或詩文中使用“道學”名稱。鑒於此,元代脫脫在編纂《宋史》時即專門立了《道學傳》,他將二程、朱熹等側重於道德倫理論述的儒家人物包羅其中。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因與朱熹同姓,特別推崇朱子之學。由此衍生開來,程朱理學遂成為官學,被當作科舉考試的主體內容,成為文人士子躋身仕途的“敲門磚”。由於皇朝的大力推行,理學勃興,故而“道學”之名也在社會上廣為傳播。與此同時,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因其建立學說的經典依據與程朱理學基本相同,也被作為理學的一個分支。這些新儒家代表人物,極力宣傳道德仁義學說,因而被冠以“道學家”的頭銜。

  本來,在儒家陣營裡,“道學”是非常嚴肅的學術概念。與此相對應,“道學家”也應該是一個頗為光榮的稱號。如果榮獲了這樣的“稱號”,那是值得慶賀的。不過,歷史往往嘲弄人。當一批新儒家學者相繼標榜“道學”的時候,關於“假道學”的批評也隨之而起。例如明代弘治、嘉靖年間袁袠所撰《世緯》卷下即稱:“假道學之美名,以濟其饕餮窮奇之欲﹔剿聖賢之格言,以文其膚淺繆悠之說。”這裡的“假道學”雖然還不具備“假的道學”之涵義,而是說有人假借“道學”來滿足貪欲,裝扮自己淺薄、虛妄不實的謬論,但卻表明“道學”因為被盜用、濫用而失真。稍后於袁袠的顧允成在《小辨齋偶存》卷三中以頗為嘆惜的口吻說:“孔子之局變而為假道學,實人心淑慝之關,世道升降之界也。”顧允成這句話無疑是針對宋明理學講的。顧允成所謂“人心淑慝”就是人心善惡,而“世道升降”則指人間社會的興衰起落。在他看來,孔子的學說是真道學,但到了程朱理學,孔子的學說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之衍生出來的程朱理學等新儒學已經淪為“假道學”了。類似批評,在李贄那裡表現得更為激烈。他在《初譚集》卷二十輯錄了時人諷刺“假道學”的一些故事,並且加以點評,指出:“道學,其名也。故世之好名者必講道學,以道學之能起名也。無用者必講道學,以道學之足以濟用也。欺天罔人者必講道學,以道學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謀也。”在李贄看來,宣揚宋明理學的道學家們雖然把孔子之名及其學說挂在嘴上,但他們講的道學完全是欺世盜名,所以是“假道學”。

  既然宋明理學被當作“假道學”,那麼“真道學”是什麼呢?李贄認為,惟有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理論,才是真道學。他說:“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學也,豈講道學者所能學乎?”(《初譚集》卷十九《篤義》)照此看來,“真道學”的基本特征就在於“自然”二字,它意味著沒有偽裝、沒有欺詐,一切出於本真,故而是“真道學”。這種“真道學”是那些為了圖謀名利而把“道學”挂在嘴上的人所無法學習的。李贄之后,清代許多著名的儒家學者一方面繼續批評以程、朱為代表的宋明理學為“假道學”,另一方面則明確指出“道學”實為道家之學。例如毛奇齡就說:“惟道家者流,自《鬻子》、《老子》而下,凡書七十八部,合三百二十五卷。雖傳布在世,而官不立學,不能群萃州處,朝夕肄業,以成其學事。隻私相授受,以陰行其教,謂之‘道學’。道學者,雖曰‘以道為學’,實道家之學也。”(《西河集》卷一百二十二《辨聖學非道學文》)毛奇齡是基於揭露程朱理學背離孔孟立場的目的來介紹道家經典文獻的,在他心目中,“道學”本來就是道家之學。這種看法得到了惠棟、錢大昕等人的贊同。他們都承認,“道學”本來是道家的術語,《宋史》以《道學傳》來介紹儒家人物是不妥的,因此《明史》也不應該設什麼《道學傳》。

  明清兩代,眾多儒家學者尖銳批評宋明理學,雖然是為了維護“儒家正統”,但其諸多論述卻讓“道學”名稱回歸於道家傳統,這種情況的發生絕非偶然。早在魏晉時期,學者們在敘說玄學淵源的時候就使用了“道學”的概念。《晉書》卷五十五《夏侯湛傳》謂:“夫道學之貴游,閭邑之搢紳,皆髙門之子,世臣之胤。”意思是講,道學中的顯貴者,鄉裡有官職或做過官的人,都是名門望族的子弟。這裡的“道學”既指“玄學”,也指精通玄學的名士。考其溯源,玄學可上溯於黃帝軒轅氏﹔換一句話來說,“玄學”乃是以黃帝、老子思想為旨歸,所以也可以歸入“道學”范圍。這種思想文化傳統,在《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有明確的論述:“自黃帝以下,聖哲之士所言道者,傳之其人,世無師說。漢時,曹參始薦蓋公,能言黃老,文帝宗之。自是相傳,道學眾矣。”《隋書·經籍志》這段論述表明,以老子思想為特色的道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它從黃帝開始,授受不絕,頗為久遠。此等道學雖然不像儒家那樣通過官方來確立師說,但也代有傳人。漢朝開始,由於曹參的推薦,能夠講授黃老之學的蓋公得到漢文帝的尊崇,從此以后,傳播道學的人越來越多了,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思想潮流。考《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著錄了《道學傳》二十卷,而列於《道學傳》前后的則是《列仙傳》、《清虛真人裴君內傳》、《正一真人三天法師張君內傳》、《宣驗記》、《應驗記》、《冥祥記》、《感應傳》等。可以看出,《隋書》編撰者是把道學與仙學、靈應、志怪看作一個大類來編排當時的書目索引。盡管這個分類不一定十分合理,但卻反映了在宋代理學家將自己的學問稱作“道學”之前,道家與道教早已使用“道學”這個名稱作為其理論學說的總括,其著名人士則列入了《道學傳》之中。

  事實証明,“道學”雖然曾經被用於指稱宋明理學,但在隋唐以前,這個概念則主要是在道家學派與道教中流行。因此,我們以“道學”這個概念來統括道家與道教的思想文化,也是有歷史根據的。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重大項目《百年道教研究與創新工程》(批准號:09@ZH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