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優秀成果選介

中國新世紀文學的全景觀察與闡釋

——“新世紀文學研究”成果簡介

  2012年06月12日11:04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東北師范大學張未民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世紀文學研究”(項目批准號為08BZW067),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2012年4月經同行專家鑒定,以優秀等級結項。課題組成員:宗仁發、陳曉明、賀紹俊、程光煒。

  新時期以來,隨著中國社會和文化氛圍以及文學面貌的巨幅改觀,中國文學逐漸走出20世紀舊有的啟蒙現代性、政治現代性挂帥的文學常態,一種以生活現代性為主潮、強調實用理性的由啟動人的欲望與物質需求而走向人的存在性、生活性的生活與文明決定論, 進而在肯定和調適欲望性物質需求的基礎上實現物質與精神的生活意義上的均衡目標為導向的文學態勢逐漸清晰。到了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這一態勢已經成為中國文學不能忽視、不能回避,也不可阻擋的文學大勢與常態。用上個世紀就有的以“人的文學”為尺度、以啟蒙理性和人文精神為主導的文學觀念,已經不足以理解和闡釋新世紀的文學現象、思潮和精神。《新世紀文學研究》力圖從中國社會的現代性轉型、社會和文化氛圍、中國文學的世紀面貌的發掘和清理入手,建構一種具有現實針對性和當下穿透力的理論和批評話語系統,用以理解和闡釋新世紀文學,並追溯它的前身。

  這項成果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編,共十五章,計24萬字。

  上編為“新世紀文學論”,主要從理論層面探討新世紀文學的命名、概念用法及其與中國社會文化之現代性轉型、演進的關系,以及新世紀文學所呈現的主要特征。新世紀文學表述的出現及其語義探討與使用,不僅說明當代文學主體力量的建構努力,更重要的是當代文學在昭示自身的一種新的語境的生成,表明我們一定要立足於“新世紀新階段”的立場。所謂“新世紀新立場”,主要意味著一種立足於新世紀文學現實視野的文學立場和姿態,它強調中國社會歷經新時期以來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走出20世紀以啟蒙現代性、政治現代性為主導的語境和氛圍,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現代轉型進程中導致了一場大規模的世俗生活重建,進而也導致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價值生活的重建,這就是“中國新現代性”,亦即“生活現代性”。生活現代性是中國新世紀文學之潮興起的根本所在,也體現出了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的獨特之處,其影響所及催生了一種具有高度現實精神、直指當下的,具有高度生活化、世俗化自覺性的文學景觀。在這一新的文學生態和形態中,文學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即它不同於新時期由五四文學觀所形成的精英式的“創作觀”,而是一種“寫作觀”﹔它走出了20世紀以來中國文學傳統的斷裂性、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體現出一種在生活中認識和理解文學、包容廣大、層次多元的新思維﹔它不再將啟蒙、革命、建設、階級斗爭、人文精神等定為文學的一尊,而是力圖恢復生存、欲念身體與精神之間的平衡。勢頭越來越強勁的網絡寫作、80后寫作、底層文學、打工文學表明,文學不再是精英階層的專利,不再蜷縮於脫離日常生活的精神象牙塔,而轉化為一種關於人的生存和生活的言說及寫作。這種蔚為大觀的“寫作”文學,體現出以下特征:從整體上說,它是一種“增量”的文學、生長的文學、總體的文學﹔從文學的具體層面而言,它是一種生活的文學、體物的文學、“文明”的文學。

  中編為“新世紀以來的文學”。這一部分首先從歷史的角度梳理、概括出了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的來龍去脈。新世紀文學在上個世紀最后20年間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標示著一種具有“文學新世紀”意義的大不同於20世紀主潮文學的新的文學樣式。它在30年間的發展、演進中確立了自身的現實精神和生活化、世俗化品格。該編以文體為切入點,對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的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的發展態勢、特征風貌及其前景進行了深入探討。就長篇小說而言,新世紀的長篇小說處在空前的繁榮期,這不僅指它的數量,而且也指它的質量。長篇小說的質量是建立在中國現代漢語文學百年發展的基礎之上的,新世紀的長篇小說在文體和敘述上要比過去更加成熟,小說內涵也要更加深邃和博大,兼容並蓄是新世紀長篇小說最突出的特征。新世紀以來,長篇小說在對時代的新的認知的基礎之上開始了對現實主義精神的意義重建,大大開闊了現實主義的敘述空間和敘述能力,也大大豐富了現實主義的表現方式﹔在重建現實主義宏大敘事的過程中,宏大敘事與日常生活敘事這兩種敘事方式逐漸走向了融合﹔作家試圖在中國經驗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本土性與現代性得到了相互的印証﹔文學創作中的二元對立的戰爭思維逐漸向和平包容的思維過渡。就中篇小說而言,鄉土敘事、小鎮敘事、都市風情、新人民性和邊緣經驗、底層經驗等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開拓和深化,使這個文體更加成熟,在文學日益“小眾化”的時代,它將高端藝術追求的深刻、價值和意義的屬性表達得更為充分,從而越發顯示了文學的不可替代。新世紀的短篇小說則呈現出明顯的代際差異,不同年代的作家在理解生活、表達生活方面不盡相同。究其大概而言,50后的作家他們在選擇表達對象時,無疑還是更為注重其中所承載的社會意義和道德趣味,尤其是在表現日常生活包括物質生活時,他們更樂於懷舊,而對欲望、時尚或另類的生存方式,則持以明確的否定姿態。60后的作家對生活的認識,主要是立足於對個體生命的認識和對人性的體察,無論生活方式如何變幻,無論價值觀念如何更替,無論日常生活如何變得紛亂和蕪雜,在他們的眼裡,最終都化為人性的變化--理性的意願與非理性的本能、無望的現實與強烈的理想之間的無窮無盡的糾纏。而對於70后作家而言,所謂生活的內涵,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欲望、物質、時尚、趣味親密聚會給生命帶來的各種感受。新世紀中國傳統散文在三個方面有了可喜的收獲:第一,深刻地反映和表現新世紀中國社會的變革與轉型,尤其是揭示了在這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成為社會良知的擔承者和國民素質的提升者﹔第二,以真情動人心魂,從而使新世紀的中國散文充實、內在、美好,具有長久的藝術生命力﹔第三,緊緊貼近大地,細細體驗天地自然的一草一木,從而使散文能夠成為生命的花朵。就詩歌而言,新世紀十年,隨著人們精神需求的日趨強勁和網絡傳播媒介的迅猛發展與網絡詩人的成批涌現,一輪不溫不火的詩歌熱正在中國大陸悄然興起。多元共生,眾聲喧嘩是這些年詩壇的基本態勢。一方面是消解深度、消解難度的快餐寫作、聽任欲望宣泄的低俗寫作、浮泛地宣揚概念化的跟風寫作﹔另一方面是在寂寞中堅守的詩人在本真的、自然的、個性化聲音中展現的新的姿態。這種姿態沿著兩個方向展開:向上仰望天空﹔向下俯視大地。仰望天空強調對現實的超越,強調在更深廣、更終極意義上對生活的認識﹔俯視大地強調對現實的關懷,對世俗人生的貼近。二者的指向雖有不同,但都是基於深刻的人性關懷。新世紀的報告文學出現了“復興”局面,從作品的量到作品的質,皆比20世紀90年代有了大的提升。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新世紀報告文學對於意識形態寫作的淡化,對於啟蒙寫作主題預設模式的分化,使其在題旨價值、話語空間和敘事形式等諸多方面顯示出相當充分的開放性,而這種開放性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新世紀文學邊緣化時代報告文學創作的活力和張力。多維多態的“復調”與“復式”,成為新世紀報告文學文體重要的特質。

  下編為“新世紀文學群落論”。所謂“新世紀文學群落”,是指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所涌現出的一批不同尋常的文學寫作群體、文學現象和文學思潮,諸如引人矚目的“網絡文學”、“80后寫作”、“打工詩歌”、“底層文學”等。它們或是以新的文學媒介對文學生產、傳播和接受產生了重要影響,或是以異常激切而又實際上頗為自主的姿態和方式涂寫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或是在生存的際遇和挑戰中發出一個階層的聲音……正是因為上述文學群落的出現,新世紀文學才更加豐富和多元。新世紀以降,“80后寫作”異軍突起,它以一種直抒胸臆、率性率真、秉具童心、傾筆言情的書寫方式對主流文壇構成了某種解構態勢,這項成果稱之為“新性情寫作”。“80后”的新性情寫作體現出了如下特點:一是情感化的生活經驗,或是一種主情主義﹔二是個性化的張揚,或以一種性情為文﹔三是幻夢的世界,或者是性情的寄托﹔四是不泯的童心,或者是性情的解放。同時,在新世紀文壇另有一種孤獨而執拗的寫作力量在用盡生存之力呼喊著、敲打著文學之門,那就是“打工詩歌”或曰“打工文學”。它試圖撬開命運和生存的一點縫隙,卻無緣靠寫作贏得市場,最終成為了市場的文學“雇佣勞動者”。它很少有金錢的光顧,特定的生存性直接轉化成了特定的精神性,由此就產生了一批裹著濃厚的生存真相和靈魂意涵的文學作品。“生存性”轉化為“精神性”、“寫作”與“生存”的共生,表明打工詩歌為新世紀文學開創了一種真實的多樣文學的可能性,也意味著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學空間的可能性。與此相關的是近年來呼聲漸高的“底層文學”思潮的勃興。盡管誰來表達底層、如何描述底層、底層文學是否具有文學性等問題一再干擾著人們的視線,但它越來越展現出自成一體,迥然有異於純文學、主旋律文學和商業通俗文學的特質。這項成果認為,底層文學與中國現實的變化,與思想界、文學界的變化緊密相關,是中國文藝在新形勢下的發展,也是“人民文藝”或文藝的“人民性”在新時代的發展。新世紀文學中還有一副令人矚目的新面孔出現,即“網絡文學”。對於網絡文學,我們不能簡單地以傳播媒介為依據將其棄置於傳統文學之外,相反,正是網絡的興起,為文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書寫方式和閱讀、傳播的載體。也就是說,網絡文學乃是文學在新傳媒、新載體領域的延伸,網絡為人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也為文學構造了一種新的文學生態。網絡給文學帶來的,不只是一種全民性的、門檻極低的文學景觀,也不只是民間、草根作者的興起,甚至它所體現的“立體化”、“全媒介”的文學呈現方式也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這項成果認為,網絡的出現,給文學帶來的最為重要的影響,乃是一種文學觀念的改觀,它釋放了原有的文學束縛於一定文體、一定媒介、一定傳播和閱讀方式、一定評論和判斷標准的文學觀,從而使得一種日趨豐富、多聲部的文學觀得以被認識、認可和接受。

  鑒定專家點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白燁研究員:這項成果作者對於新世紀文學有著持續的跟蹤、系統的梳理與深入的思考。成果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層面、宏觀與微觀相兼顧的角度,對新世紀文學的演進與變化、成果與特點等,進行了細致而深入的觀察與評說,有聲有色地揭示了新世紀文學蓬勃發展的基本情景與特異風貌,堪稱新世紀文學研究的集大成式的學術成果與研究總匯。

  從課題成果完成的情形與達到的水准看,這一課題確實實現了對已有的新世紀文學研究的有力超越,在總體評估與具體查考上,都以其全面而系統、深入而細致,達到了一個新的學術高度。也可以說,這一課題在當代文學研究中以直面當下的勇氣和挑戰難度的膽識,實現了對新世紀文學的一次新的理論整合,並充分表現出其理論視野的前瞻性與學科研究的前沿性。

(責編:秦華、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