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優秀成果選介

從古今之變探索現代中國的“平等”觀念

——“‘平等’觀念在現代中國的嬗變及其價值”成果簡介

  2012年05月24日14:01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華東師范大學高瑞泉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平等’觀念在現代中國的嬗變及其價值”(項目批准號為06BZX038),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2012年2月經同行專家鑒定,以優秀等級結項。

  在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歷史變遷以后,作為現代觀念譜系中基礎性的觀念,“平等”近乎一個不言自明的價值。人們很容易誤解,以為“平等”是個簡單明了不必深論的話題。但是,另一方面,平等作為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它在20世紀中國又並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在實踐中,我們既有過平均主義泛濫的歷史,又有最近幾十年經濟高速發展后出現的一些不平等現象。通觀20世紀中國,“平等”話語本身成了持續爭論和辯難的平台。在什麼意義和程度上承諾平等為現代價值,如何對“平等”的價值做出哲學証成,以及如何將平等原則轉變為有效的制度設計和生活實踐,這三個問題互相糾結,使得這個貌似簡單的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從中國現代哲學-思想史研究的領域看,迄今為止,尚未有一部系統研究中國人平等觀念史的專門著作。“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研究“平等”觀念在現代中國的嬗變及其價值,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幅中國人“平等”觀念的真實圖景。這項成果通過解析現代性“平等”觀念的生成與演化的歷史,來探討“平等”觀念的復雜內容,以及“平等”觀念與其他現代性價值觀念之間的關系。因此,該研究既有助於開拓中國現代哲學-思想史的新領域,又可為我們處理重大的社會實踐問題提供某種有益的借鑒。

  這項成果採用觀念史的方式,研究平等觀念在中國19世紀后期以來的嬗變及其價值。由此形成一個基本判斷:在中國,“平等”觀念有一個古今之變,即從古代那種圍繞著“人的相同性”出發的平等的形上學,逐漸轉變為以權利為中心的平等的政治學和社會學觀念,同時又有東西之別,轉變過程中的傳統的連續性促成了中國現代性觀念的特殊性格。描寫與西方化(譬如美國式的)有所不同的中國人的平等觀念,如何在20世紀一連串社會革命的條件下,經歷一場古今變革,構成了這項成果的主干。它由三方面的觀念脈絡共同構成:中國古代儒釋道諸家有關“平等”的思想遺產如何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獲得某種創造性的解釋﹔外來的思想資源如何通過不同的渠道傳入中國,並獲得了其植根性﹔更重要的是,在社會大變革時期,中國思想家的意識是如何轉變的以及如何將平等理論轉化為廣泛的社會實踐過程的。

  對於平等觀念的古今差別,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都有所論述。這項成果通過對前賢的理論綜合,從觀念與社會行動的辨証關系出發發現:古代圍繞著人的相同性的理論,主要形成了心性形上學或旨在追求解脫的出世觀念,而不是如現今這樣,從“人的相同性”出發討論什麼是平等和如何平等(主要涉及建構現代社會制度、規范公民和政府的行為)。平等的觀念史研究,重要的不是滿足一種單純的歷史學興趣,更不是借以表明古代聖賢已經解決了現代人的困境。這項成果考察如何從傳統中“轉化”出具有現代意義的平等觀念,有助於回答古代那樣超越的平等觀念,如何在現代條件下嬗變為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廣泛訴求和基本價值,並進而幫助我們反思當代中國人平等觀念的內在結構。

  如何看待傳統觀念及其現代轉化,是理論界眾說紛紜的問題。古今平等觀念有本質性的差距,但今人通常引用古代有關“平等”的論述,以証明平等的價值。這裡就涉及如何理解“傳統觀念的創造性轉化”的問題。這項成果發現,就“平等”觀念而言,早在人們提出“傳統觀念的創造性轉化”這一口號以前近一個世紀,這一歷史過程就開始了。人們將平等觀念嬗變的具體過程,分析為“異端翻為正統”、“邊緣進入中心”和“新知附益舊學”三種形態。它們的辨証綜合,既是傳統觀念的轉化,更是社會史突變的一部分,包含了知識精英觀念世界的一個飛躍,由此開啟了現代性的傳統。

  就與現代生活的平等狀況相比,中古社會大抵都屬於不平等的社會,不過各有各的不平等罷了。所以,重要的不是要說明中國人的平等觀念是否“落后”或者“超勝”於西方觀念,而是要正確認識我們自己的觀念世界的真相。因此,這項成果主要注意觀念的古今之變,以及經過一個世紀的“古今之變”依然存在的中西差異。作為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的平等觀念,即所謂“民主的平等”,是在契約論傳統中,與個人主義連接在一起、以個人權利為中心的平等,而且首先是政治平等,即作為公民原則上每個人都有平等參與建構政治意志的權利。通觀20世紀中國--她是歐洲以外第一個廢除帝制的國家,又經歷了激進的社會主義實驗及其反思以后的新改革,因而有望重新成為偉大的強國--經過那場古今之變后,平等已經是一個極其有活力的現代精神,它很大程度上改塑了我們的生活世界和觀念世界,深刻地影響了現代哲學尤其是價值觀念的變革。無論就其一個結構,還是就其涉及的社會心理而言,平等觀念在20世紀中國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在平等的諸多訴求中,經濟的平等(尤其是分配正義)最為突出,它和民族平等(獨立富強)的追求一起,給予中國的現代變革以強勁的推動,不過有時也會壓倒現代性的其他追求。與西方個人主義基礎上的平等合作不同,中國主流意識形態中的“平等”,通常是指在一個超出社會之上的權威支配下,通過權力的垂直運用,使民眾都得到平等對待的觀念。它同時顯示出個人作為公民積極參與公共生活的主體意識和社會制度的保障尚待加強。

  就研究方法而言,這項成果的工作主旨可以歸結為“與社會史相結合的批判的觀念史”。“批判的觀念史”,與觀念的編年史有所不同,雖然它也必須留心汲取實証的觀念史的成果,並總體上以觀念的編年史為基礎,但它更注重理論批判的工作,不過分留戀歷史細節的辯明﹔與某些單單強調“內在理路”的觀念史也有所不同,它不把觀念史看成觀念單位獨立的歷史,而是更注意觀念史與社會史的結合,或者說“內在理路”與“外在理路”的結合。

  “與社會史結合的批判的觀念史”注意在對中國社會主要的思想文化派別的批判中研究問題,它把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看成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論的歷史。平等觀念的古今之變在形成了某種新的社會共識的同時,也構成了各種思想派別爭論的歷史。這些派別有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三民主義、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現代新儒家等等。粗略地說,我們可以按照現代社會的一般方式將其劃分為激進主義、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在20世紀的中國,激進主義與自由主義聯盟,它們給予平等觀念的現代嬗變以主要的推動,保守主義則主要對觀念嬗變中傳統的連續性給予了思辨的說明。然而,激進主義與自由主義在平等問題上的聯盟則時斷時續,這是因為激進主義通常持激進的平等主義的立場,在價值排序中堅持平等優先,而中國的自由主義則時而以為“一碗飯和一張票”可以兼容,即使傾向平等主義時也不失溫和的態度,更多的時候則還是堅持自由優先的價值排序,而且時時警惕著“平等”妨礙和威脅“自由”的可能性。保守主義並不簡單否定平等,但他們更看重秩序和權威,所以通常以傳統主義的面相出現,同時常保留權威主義的色彩。上述三大文化(同時也是哲學的甚至政治的)派別,各自強調的某些價值都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都有存在的理由,但是,就其理論的真理性而言,卻又都表現出某些偏頗,需要對它們展開深入的批判,方能達到理性的綜合。對“平等”的觀念史的研究可以為當代社會價值的建構提供某種個案式的歷史經驗。

  注意與社會史結合研究觀念史,是觀念史的方法論自覺。這項成果專門討論了“觀念史”。它認為,以研究人們精神變遷中某些核心觀念生成與發展為目標的觀念史,是人類認識自己的努力的一部分。觀念史以追求真觀念為己任,包括觀念內容的真理性、觀念者的實際信念與觀念所蘊涵的態度的一致,以及觀念推動社會行動的真實活力。它不僅研究思想的結構,而且研究思想的過程﹔不僅分析人們應該如何思考,而且關注人們事實上如何思考。處理這一“思”與“史”的關系,從縱向的角度說是解決觀念的發生學和社會植根性問題﹔從橫向的角度說則要回答特定觀念在同時代觀念譜系中的位置,以及觀念史與其他學術形態之間的聯系。觀念就其作為語詞或概念,就其表達某種義理來講,當然可以從結構的完善與邏輯的自洽去分析,但是觀念同時還可以表達意蘊,表達心理。假如我們承認法律制度、風俗習慣和人們的行動,都是某種觀念的自覺或不自覺的產物,那麼社會史在這裡就不僅是觀念史的背景和條件,而同時是觀念史的某種呈現。這項成果作者出於得自於知識社會學所引發的靈感,將“平等是一連串社會革命的產物”視為理解平等在中國實現現代嬗變的關鍵和更深層的動力,而把前賢對於傳統的創造性詮釋與外來思想的傳播視為知識生產的顯性過程。

  在資料的採集上,這項成果也顯示出了某些特點:第一,具有跨學科的學術視野。“平等”觀念作為一個現代性觀念中基礎性的原則,雖然得到了專業哲學家的關注,但是又廣泛反映在多個學科和社會制度、風俗習慣等方面,因此這項成果對包括哲學、政治、宗教、社會等多個學科的文獻都有所採用。第二,所採用的材料不僅有那些被公認為20世紀的哲學經典,同時也兼採具有代表性的期刊等現代傳媒。因為現代傳媒在表達社會情緒、訴求、愛好、心理、審美趣味等場所,常比學院哲學更為敏感、快捷,同時也可能更矛盾、更混雜,學院哲學則可能比較深刻和系統。這項成果從時代的自我意識的意義上,將通俗哲學與學院哲學融合一體,希望獲得一種通觀。第三,涉足歷史上某些反常的歲月,譬如“文革”時期。結果發現當時的平等狀況實際上是:在經濟收入差距縮小乃至走向平均主義的同時,其實還存在著廣泛的新的不平等,諸如地域、階級、單位和或明或暗的特權所導致的不平等。它為我們理解從糾正平均主義出發的改革,如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不得不面對貧富懸殊的局面,以及最近20年來民眾權利意識的上升等等當代現象,提供了歷史之鏡。

  作為國內第一部系統討論中國平等觀念歷史的著作,這項成果進一步打開了平等以及現代性研究的新空間,諸如如何看待平等與其他價值(如自由、秩序)之間的博弈,合理的社會價值系統如何可能,以及如何進一步開掘中國古代豐富的觀念史資源等問題。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