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優秀成果選介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研究》成果簡介

  2012年02月03日17:07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趙凌雲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項目批准號:08BJY005),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2011年11月經同行專家鑒定,以優秀等級結項。項目組成員:朱建忠、易杏花、張連輝、常靜、黃家順、張璐、李海新、馬德富、姚麗、付澤風。

  一、成果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這項成果展開研究的邏輯路徑為:確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指導思想--探索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探索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框架--確立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體系。

  按照上述邏輯,這項成果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6章,屬於總論部分,主要闡述中國進入生態文明建設時代,中國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以及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過程與經驗、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道路與推進體系的基本框架等。第二部分為第7-17章,主要探討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框架的十大支柱。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和總結發達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與借鑒。

  這項成果採用宏觀研究視角探索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問題。首先,在文明轉換的背景中,明確提出了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深刻意義。其次,在民族崛起和文明轉換關系的背景下,從中華民族崛起進程的歷史視角,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崛起和復興的重大戰略機遇。第三,在社會制度與生態文明關系的比較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是親生態的制度,中國社會主義制度有利於建設生態文明,同時生態文明建設有利於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第四,通過比較中外建設生態文明的指導思想和理論體系,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第五,通過分析傳統環境保護模式的成就與經驗,說明中國必須將環境保護推向全面系統的生態文明建設階段。

  這項成果採用規范和實証結合的方法,探索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的基本框架和推進體系。生態文明從規范角度講,包括生態物質文明、生態道德文明、生態消費文明、生態制度文明,需要全方位的建設。從實証角度上看,中國過去的環境保護道路和西方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都不適合當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國過去的環境保護道路總體上具有從屬性、滯后性、局部性和不規范性的特點,難以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滯后性、被動性和剝削性的特點,不適合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要求。中國應該採取超越式生態文明建設道路,即緊緊抓住文明轉換的歷史機遇,充分利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后發優勢。這一道路的“中國特色”,就在於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的系統性與同步性、主動性與發展性、互利性與內生性。

  此外,這項成果還運用理論研究與對策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探討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道路和推進體系的十大支柱:生態友好型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方式支撐,低碳產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業支撐,綠色制度創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支撐,“兩型”社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支撐,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支撐,技術創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技術支撐,推進國土空間布局合理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支撐,對外生態合作與國際互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外部支撐,完善評價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體系,全面推進社會科學理論綠色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支撐。

  二、成果主要觀點

  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一個文明的系統性轉換,需要系統的戰略研究和整體的頂層設計。這項成果試圖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在一些重大理論問題和戰略研究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具體來說:

  1.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重大戰略機遇。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文明的一次系統性轉換。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生態危機時期,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時期。一個民族的崛起和復興,隻有趕上人類文明轉換的契機才能實現。當前,一方面世界發展重心開始向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遷移,另一方面人類文明形態開始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發展重心的橫向遷移和文明演變的縱向發展交匯於中國推進民族復興的進程之中。這是中國新世紀頭20年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要內涵和支撐。如果按照這一思路觀察戰略機遇,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將遠遠超過20年。

  當前,中國面臨著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文明轉換的歷史機遇。中國的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4000美元,開始全面進入中等收入國家階段。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進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是必由之路。伴隨著新型工業化的推進,中國工業文明正在追趕西方工業文明,文明位差在縮小。更重要的是,中國可以在現有工業文明基礎上,通過跨越式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搶佔生態文明發展的制高點和先機。

  2.中國具有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后發優勢。我們要利用文明轉換機遇,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現代化進程的有機互動,必須充分認識和依托中國的后發優勢。相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目前中國遭遇了來自發達國家的生態剝削、生態轉嫁,出現了嚴重的生態流失,未來還可能遇到生態鉗制。但是,中國也具有七大特殊的生態文明建設后發優勢。一是制度優勢,相對於資本主義制度而言,社會主義是親生態的社會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這種人本性主要體現在關注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二是政策優勢,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是政府主導和推進的,具有明顯的政策力度優勢。自從黨和政府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以來,已經密集出台了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經濟、綠色能源、主體功能區建設等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性舉措和具體推進政策,已經呈現出跨越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態勢。三是資源優勢,中國在可再生能源儲量、可燃冰等新型能源儲備、太陽能、風能儲量以及稀土資源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四是產業優勢,中國的環保產業開始進入加快發展時期,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產業規模位居世界前列。五是科技優勢,中國已經在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利用、核能“快堆”技術、高鐵等低碳技術和生態文明技術方面躋身世界前列。六是市場規模優勢,根據黨的十七大戰略部署,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國內市場總體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為生態產業、生態技術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七是文化優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和諧觀與生態文明觀高度契合,為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和思想源泉。可見,隻要採取有效舉措,全面系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可以擺脫現有的生態轉嫁、生態剝削、生態流失,擴大發展生態空間,提升生態文明水平。

  3.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從理論上看,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格局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科學發展觀也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內在包含了生態文明的要求,是一種生態文明指向型發展觀。科學發展觀也指明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路徑,即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科學發展觀強調要通過內生型自主創新、國內市場的培育實現發展,因此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依靠對外生態擴張和生態輸出,而是依靠自身的內生努力來實現。從歷史上看,科學發展觀指導生態文明建設也是歷史的選擇。經過60多年的實踐,中國傳統的發展觀難以指導生態文明建設,隻有科學發展觀將生態文明內化到發展進程中,才可以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從實踐上看,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主張和外在實現路徑,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要建基於生態文明建設。

  4.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要確立“中國特色”道路與戰略。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總體上是超越性發展道路。相對於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滯后性、被動性和剝削性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而言,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應該具有系統性與同步性、主動性與發展性、互利性與內生性等特點。相對於中國傳統環境保護道路而言,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特征則在於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以人為本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體制環境、自律性社會和工業文明基點。

  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中國生態文明現狀和中國新世紀上半葉的戰略目標,可以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目標界定為生態良好、生態強國和生態現代化三個層次。具體的推進戰略步驟是,首先在2020年之前要建成生態良好的國家。其次,分三個階段完成生態強國目標,一是全面小康意義上的生態強國階段,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實現生態小康,實現小康意義上的生態強國目標﹔二是民族復興意義上的生態強國,即到2050年前后,在基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同時,實現中華民族的生態復興,形成民族復興意義上的生態強國﹔三是現代化意義上的生態強國,即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建成現代化意義上的生態強國。最后,力爭在新世紀全面實現生態現代化目標。

  上述道路與戰略的確立,將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與推進發展進程有機結合起來,強調通過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生態現代化進程和生態強國進程,豐富了中國現代化內涵和強國進程的內涵,拓展了其實現的路徑。

  5.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系統工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是龐大的社會體系和系統工程,涵蓋了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先進的生態理念、文明的生態政治、發達的生態經濟、完善的生態體制、合理的生態消費、良好的生態環境等。因此,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是一個系統,生態文明建設應該有一個完整的推進體系。這項成果認為,科學發展觀指導的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的基本框架包括十大支撐,這十大支撐也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體系的十個方面。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