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期刊內容

唐浩:優化資源配置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2012年06月01日09: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貫穿“十二五”時期我國發展的主線。當前,應著力從需求結構調整、工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組織變革和多區域開放合作等方面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以需求結構調整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以需求結構調整推動資源配置方式轉變。我國目前投資需求多由政府主導,導致了經濟結構組成部分的結構性失調。因此,要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從根本上講在於需求結構調整。應著力引導和培育消費需求,積極開拓和擴展國際市場,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投資海外,提升消費、投資和出口對經濟的協同拉動力。

  以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促進資源在城鄉和產業間優化配置。堅持將“三化”聯動作為破解結構困局的主要抓手,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方式,實現資源在各區域間、三次產業及產業內部間、城鄉間的自由流動和市場化配置,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共促。

  正確處理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五大關系”。調整存量和做優增量,重在做大總量、提質升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重在結構升級、增強持續發展能力﹔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重在布局統籌、集約發展﹔現實需求與潛在需求,重在技改調整、創造需求﹔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重在強實擴虛、實虛結合。

  以工業結構調整主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以園區建設統籌產業布局與城市布局。著力布局發展產業園區,把園區作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載體﹔將園區作為城市發展的功能組團,實現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的協調共促﹔引導資源配置向優化布局的重點區域集中,率先形成要素集散地和產業(經濟)增長極。

  以工業結構調整為主導優化三次產業結構。以工業特性定位三次產業結構特點﹔堅持以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提升產業水平,培育新的增長點,引領相應的產業發展﹔三次產業要突出特色,既要考慮各區域特點,更要考慮區域經濟結構定位。

  以優化配置方式和新興產業發展促進工業內部產業結構調整。原材料工業的前端——採掘業應以大型企業主導﹔現代加工制造產業堅持“龍頭引領、配套協作”﹔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從全民創業與重點突破入手,實施“技術創新引領”戰略﹔現有優勢產業重點引入中下游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環節﹔農產品加工業以“區域品牌+企業品牌”並舉的思路,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特色農副產品。

  以農業產業組織變革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基本生產單位的變革。加快農業基本生產單位轉型,培育發展農業種養殖企業、農業種子培育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流通企業、農業服務企業等生產單位。

  農業種養殖環節的產業組織變革。加快農業種養殖環節的生產集中,大力發展種養殖園區和種養殖合作組織,通過大型農業企業實現標准化、專業化和規模化種養殖生產。

  農業加工環節的產業組織變革。推動農業現代化,加強農業加工環節的產業組織建設,通過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產品加工園區,實現農產品的深加工。推動利用農業初級產品的生物醫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發酵工程等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

  農業流通環節的產業組織變革。加強農業流通環節的產業組織體系建設,設立專業農產品市場,推動各種農產品現貨貿易公司和期貨公司的發育,發展各種高效率的金融、中介企業,建設市場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生產與國際接軌,形成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優勢。

  以多區域開放合作深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推進兩岸四地的合作進程。深化兩岸四地經濟融合,加快實施內地與香港、澳門、台灣經濟合作協議,提升“大中華經濟圈”的國際競爭力。

  依據地緣優勢,推動建立東北亞經濟圈。東北亞各國資源擁有量及開發實力不同,合作開發有利於發揮各國優勢。中國對能源、電力資源存在需求缺口,加之合作開發降低風險,因此合作開發將成為東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方式。開發的主體將由雙邊逐步轉向多邊合作開發。

  強化上海合作組織作用,加強同中亞國家合作。憑借西部地區地緣與族緣優勢,利用我國西部地區與中亞國家天然的地理關系、文化聯系,資源結構和經濟技術的互補性,推動我國與中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促進我國與中亞經貿合作向縱深發展。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研究”首席專家、四川大學教授)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