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期刊內容

公司治理重在創新

——《監事會治理的有效性研究》編輯有感

崔惠玲  2011年12月09日14:4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由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資助的王世權博士撰寫的《監事會治理的有效性研究》一書順利出版了。用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方式發掘、推動一些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價值的學術著作,對於樹立嚴謹的學術研究風氣、填補一些領域研究的空白、推動我國社會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監事會治理的有效性研究》中,作者用頗具功力的理論推演以及豐富翔實的實証檢驗,回答了人們對監事會治理有效性的質疑,彌補了監事會治理方面研究的空白。

  公司治理模式可以大致分為以英、美為代表的“一元模式”和以日、德為代表的“二元模式”。在“一元模式”中,董事會不僅行使決策權,還通過獨立董事行使監督權。“二元模式”則是在股東大會下設立董事會和監事會,董事會行使決策權,監事會行使監督權。從中國具體情況來看,治理結構採用了與日、德相近的“二元模式”,並且在監督制度上引入了獨立董事制度以加強上市公司內部的監督作用。但是,隨著近年來新疆德隆、金花股份、ST東北高速、中關村、古井集團等上市公司舞弊事件的曝光,加之獨立董事制度的引入,監事會的存在成了學者們爭論的一個焦點,由此直接引發了“中國現有制度安排下的監事會是否有效”、“中國上市公司監事會治理如何創新”等理論問題。

  然而,審視已有文獻可知,與實踐中對監事會治理有效性認知的迫切需求不相匹配的是,有關監事會的研究相較於公司治理的其他維度而言卻較為薄弱。理論界對監事會治理問題的研究大多是基於單一視角,相關考察監事會治理有效性的實証分析也並不多見,在監事會的本原性質與作用機理等關鍵理論層面缺乏突破,尚沒有形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體系。這種理論滯后的狀況難以對不斷發展變化的上市公司治理實踐提供強有力的指導,因而迫切需要對監事會治理的理論問題進行創新性探索。

  《監事會治理的有效性研究》一書,正是對此進行的有益探索。該書採用文獻研究、實証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淺出地對監事會治理的有效性研究進行了解析。首先,通過對德國、美國以及日本三個典型國家內部監督模式的比較制度分析,構建了評判監事會治理有效性的理論模型,即正當性、互補性與經濟合理性三個基本原理,並從上述三個方面出發針對中國監事會治理的有效性提出了相關假設。然后,根據中國上市公司監事會特征,構建了監事會治理評價指標體系,並以據此生成的監事會治理指數為依托,檢驗提出的假設,從而驗証中國監事會治理的有效性。在此之上,歸納總結了影響監事會治理有效性的要因,並解析了監事會的本原性質、作用機理。最后,對中國上市公司治理可能的創新路徑進行了探討。

  在對以上內容的闡釋中,王世權展現了其清晰的思路和淵博的知識。書中不僅系統地總結歸納了監事會的有關知識,還涉及董事會、股東大會、控制權市場以及利益相關者治理等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對德國、美國以及日本三國內部監督制度的生成、演進的分析,更是極大拓寬了讀者的知識面,同時使得監事會有效性原理的導出順理成章。並且書中為驗証中國監事會治理有效性而構建的理論模型及監事會治理評價指標體系,為理論界對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參考。此外,書中對監事會本原性質與作用機理的闡述,揭示了監事會如何發揮作用及承擔何種功能,加深了讀者對監事會的理解。

  《監事會治理的有效性研究》一書的出版,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理論上一直以來對於監事會治理問題研究相對缺乏的現狀,而且對監事會治理理論的創新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關於提升中國監事會治理有效性的對策建議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不僅為政府改善監事會治理現狀提供了支撐,也為上市公司改善內部監督制度提供了依據。書中所提及的“以引入符合本原性質的監事會為突破口,來帶動中國上市公司整體治理結構的整體優化”,更是為上市公司治理創新指明了方向,也為上市公司監管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劑良藥。

  這樣一本優秀圖書的出版,離不開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的大力支持。一方面,該項目組織的專家評審團,在內容上對該書提出了非常有益的修改指導意見。根據專家意見修改后的書稿,理論分析更加清晰,內容更加豐富,可讀性更強。另一方面,該項目提供的統一的版式設計和封面設計,不僅在形式上使整套圖書看起來更加美觀和大方,而且大大節省了編輯加工和出版工作的時間。

  無論是廣大學者,還是公司高管或政府工作者,想必都能從閱讀此書中有所收獲。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