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期刊內容

田心銘:兩個“堅信”為哲學社會科學定向導航

  2011年10月31日17:1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田心銘:兩個“堅信”為哲學社會科學定向導航


  兩個“堅信”是統一的﹔統一的基礎,是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所以顛扑不破,是因為它來自實踐又經受了實踐的反復檢驗﹔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必須不斷豐富和發展,是因為實踐的發展永無止境,對真理的認識和理論的創新也就永無止境。

  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堅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顛扑不破的科學真理,堅信馬克思主義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這兩個“堅信”概括了我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根本保証。

  兩個“堅信”統一於實踐一個也不能少

  兩個“堅信”是統一的﹔統一的基礎是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所以顛扑不破,是因為它來自實踐又經受了實踐的反復檢驗﹔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必須不斷豐富和發展,是因為實踐的發展永無止境,對真理的認識和理論的創新也就永無止境。一方面,隻有植根於實踐的科學理論才具有鮮活的生命,才能隨著實踐發展,非科學的學說不能也不需要“發展”,隻能一個取代一個,不具備在實踐中發展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科學理論隻有隨著實踐發展才能保持生命活力,如果離開發展著的實踐,把它當成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條,它的生命之花就會枯萎。所以,兩個“堅信”是互為前提、不可分割的,一個也不能少。堅信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才能在實踐中發展它﹔堅信馬克思主義必須在實踐中發展,才能保持它的真理性。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或否定馬克思主義必須隨著實踐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都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

  我們堅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顛扑不破的科學真理,所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而不能搞指導思想多元化。

  鄧小平指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破除了把人們的思想動機當做歷史終極原因的傳統觀點和論証方式,揭示了歷史進程是受內在一般規律支配的,使人類對社會歷史的研究得以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而成為真正的科學。面對社會生活中紛繁復雜、變動不居的現象和問題,如果離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至多隻能就事論事地描述某些經驗事實,而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能創造出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實現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

  社會思想往往是多元的,但任何社會中總有一種思想處於指導的或統治的地位。這是社會意識形態運動的規律。當前社會思想多元、多樣、多變趨勢明顯,各種社會思潮活躍,從這一客觀實際出發,就要更加堅定地用馬克思主義去引領社會思潮。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指導地位,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同堅持“雙百”方針,提倡不同學術觀點、學術流派的爭鳴是統一的。真理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但真理的發展離不開不同思想、觀點的碰撞、交流、相互切磋。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發揚學術民主,鼓勵大膽創新,才能發展真理、繁榮學術。搞指導思想多元化隻能帶來思想混亂,妨礙哲學社會科學健康發展。指導思想多元化是一種虛幻的理論主張,它從來沒有也不可能變成現實。否定馬克思主義,實質上是要用另一種思想取代它的指導地位。我們必須以包容開放的胸懷借鑒吸收歷史上和當代的一切有益的學術思想成果和研究方法,博採眾長,但是不能照搬歷史上的或當代西方的思想學說當做理論基礎,不能用它們取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顛扑不破,表明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客觀真理性和當代價值。種種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觀點都是沒有根據的,站不住腳的。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的觀點,沒有看到它產生100多年來一直在隨著實踐發展。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外來文化”、不適合於中國的觀點,無視中國共產黨已經成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和消極現象歸咎於馬克思主義而否定它的科學性的觀點,不懂得理論和實踐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運動。認為馬克思主義不是“學術”、沒有“學問”的觀點,無視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經濟學、社會主義理論及其他多門學科中的輝煌成果,也違背人類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歷史。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運用於中國實際

  我們堅信,馬克思主義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所以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具體實踐相結合,決不能固守本本、漠視實踐。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馬克思主義者是實踐的唯物主義者,揭示客觀規律是為了在實踐中運用規律。中國人民經過千辛萬苦找到馬克思主義,就是為了把它當做觀察和改變國家命運的工具,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黨的長期歷史經驗証明,我們在實踐中取得巨大成就,是因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中國實際出發,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我們歷史上的錯誤和挫折,根本原因在於當時的指導思想脫離了中國實際﹔而我們能夠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糾正錯誤,在挫折中奮起,根本原因在於重新恢復和堅持了實事求是。因此,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是我們黨最根本的歷史經驗。

  實踐的發展要求理論的創新。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動力是實踐,源泉是實踐,依據是實踐,檢驗標准也是實踐。理論創新不是為創新而創新,創新的目的是滿足新的實踐需要,創新是解決新的實踐問題的結果。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關鍵是要回答實踐提出的新課題。把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經過梳理、提煉,轉化為理論研究課題,依據客觀實際情況特別是新的實踐經驗作出回答,把經驗上升為理論,再回到實踐中去檢驗和發展,這就是學術理論的創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應該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總結黨領導人民創造的新鮮經驗,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作出新的理論概括。我們應該深入研究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創新的問題,研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問題,研究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問題,研究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人民幸福安康的問題,研究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的問題,研究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通過對實踐中新問題的理論探索,致力於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各門學科都有自己特定的領域和專門的概念、范疇,有經過世代相繼發展傳承下來的思想材料。科學研究必須通過對現有材料的加工來制造思想產品,因而主要的工作形式是個人案頭鑽研和著述,但是就其內容或實質而言,推動研究者去加工材料的真正動力和新的思想的真正源頭,都是社會實踐。不同學科有不同特點,對象不同,研究方法不盡相同,離現實生活的遠近也有區別,但其思想、理論歸根到底都是對客觀實際的這樣或那樣的反映,最終隻能來自實踐,並且都要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因而各學科的研究都應該以適合於自身的方式關注實踐、聯系實際。

  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必須正確回答“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鄧小平說:“離開自己國家的實際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這一言簡意賅的論斷擲地有聲、振聾發聵,令人警醒。研究馬克思主義,既要深入鑽研經典作家的文本,又決不能離開自己國家的實踐。中國共產黨成立90多年來,領導億萬人民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質力量,根本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同時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和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直接體現在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路線中,貫徹於黨的全部實際工作之中。黨的全部重要文獻,都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稱為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或辯証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從無例外。

  胡錦濤同志強調,全黨都要“牢固樹立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但是,有些論者卻以馬克思著作中沒有“辯証唯物主義”一詞為依據,否定辯証唯物主義,論証辯証唯物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他們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說成是某種直到今天才由他們從馬克思的文本中“發現”和解讀出來的理論。這種離開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特別是傳入中國以來的實踐去解讀馬克思思想的研究方法,把關於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討論變成了經院哲學的問題,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本性,這種學風是不可取的。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研究”負責人、教育部社科中心原主任)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