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期刊內容

功業長存  精神永續——中國共產黨對辛亥革命事業的緬懷和繼承

黃一兵   2011年10月17日15: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編者按:100年前發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不僅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而且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開啟了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譜寫了古老中國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篇章。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國家社科基金專刊特約請有關專家撰文,從不同角度闡發辛亥革命的深刻意義,以饗讀者。

  我們剛剛慶祝了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又迎來了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日。辛亥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成立這兩件大事發生的時間,先后相差有10年,但它們的發生都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共同構成了20世紀中國發展進步的歷史軌跡。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成為中國人民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為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千辛萬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撓的斗爭。辛亥革命就是在這個時候爆發的。

  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對推動中國社會進步具有重大意義。”在此之前的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把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以及改革開放,並稱為近一個世紀以來我國發生的三次偉大革命。這是一個建立在宏大歷史視野上的深刻歷史總結。從這個視野來看辛亥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成立這兩件大事,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正是這先后發生的兩件大事,展開了中國人民百年救亡圖存、強國富民的壯麗畫卷。

  辛亥革命后8年,發生了五四運動,無產階級在中國革命中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並在不久后成立了中國共產黨。辛亥革命后13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實行第一次國共合作,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高潮。辛亥革命后26年,國民黨和共產黨第二次合作,團結御侮的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辛亥革命后38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徹底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時代,實現了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民主,並經社會主義改造后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由於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在非常落后的基礎上,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其他志士們所追求的目標終成現實,且遠遠高出當時設想的水平。正是在回顧歷史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明確宣示,辛亥革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開端,為以后一系列的歷史發展打開了道路。因此,中國共產黨人把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勝利看做辛亥革命的繼續和發展,對於領導辛亥革命的孫中山先生和他的同志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國共產黨認為,在中國人民近代革命斗爭史中,辛亥革命較之前的義和團運動等是在更完全的意義上開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從19世紀40年代起,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以后,中國人民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19世紀后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資產階級逐步成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具有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民主思想的愛國志士所領導的革命運動,在20世紀初成為時代潮流的先鋒。特別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從建立團體到創立資產階級政黨,制定了比較完善的政治綱領,開展了不屈不撓的武裝起義,最終通過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所以,毛澤東同志指出:“從孫中山先生開始,才有比較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江澤民同志也指出:孫中山廣泛聯合革命力量,“終於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清王朝,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這是孫中山先生的一個偉大歷史功績”。

  中國共產黨認為,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政治熱情,促進了民族覺醒,為社會注入了嶄新的思想意識。它更以自己的偉大實踐昭示人們:既然幾千年來被認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皇權都能打倒,還有什麼反動的、落后的東西是不可侵犯、不可改造的呢?這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和他們中的積極分子繼續發揮首創精神,學習先進思想,不斷地為探索中國的革命道路而英勇奮斗。初期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家們正是從總結辛亥革命的經驗教訓著手,認為以往先覺者所進行的救國斗爭所以屢遭失敗,中國國民對之“若觀對岸之火,熟視而無所容心”是根本原因。他們由此認定,為了建立名副其實的共和國,必須根本改造國民性,“倫理問題不解決,則政治學術,皆枝葉問題”。他們提出了“破除迷信”的口號,號召人們“沖決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他們以進化論觀點和個性解放思想為主要武器,猛烈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往聖前賢”。形勢發展深刻表明:經過辛亥革命洗禮,一批先進的中國人,已經成長為第一批自覺地向封建禮教提出全面挑戰的光榮戰士。通過批判儒學,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這就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從而在中國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這個潮流是生氣勃勃的、前進的、革命的。所以說,辛亥革命“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后的發展開辟了道路,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認為,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親密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從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辛亥革命,一方面,辛亥革命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產生了影響﹔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和壯大,又推動了辛亥革命從“失敗”走向真正的“偉大勝利”。就具體歷史事件的發展結果來說,辛亥革命實際上是歸於失敗的。這促使一些革命者開始反思資產階級革命派能否擔當起民族解放和民族振興的歷史重任,也促使當時一些先進中國人開始懷疑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是否具有可行性。隨后進行的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相繼失敗,表明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宣告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的破產。舊的道路走不通,歷史的發展必然要求有新的領導力量、新的救國方案和新的思想武器。因而,以辛亥革命作為一個起點看,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種種歷史條件開始呈現出來。

  辛亥革命極大地促進了民族資本的發展,使新社會力量特別是無產階級的力量壯大起來。在辛亥革命前不足60萬的工人階級,經過辛亥革命,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達到200多萬。也以辛亥革命為標志,在人們對資產階級革命派日漸失望、無產階級力量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所以,1942年中國共產黨在討論如何研究黨史時,毛澤東就指出,革命的准備不是從中國共產黨成立的1921年開始的,“嚴格地講,我們研究黨史,隻從1921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從辛亥革命說起差不多”,“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歷史的發展”。從辛亥革命爆發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中間相隔隻有10年。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老一代革命家們,幾乎沒有例外地參加過辛亥革命或受到過這次革命的深刻影響。這些老一代共產黨人和許多后來同中國共產黨合作的民主人士是從辛亥革命出發再繼續向前邁進的。共產黨人林伯渠在回顧自己的思想歷程時說:“辛亥革命前覺得隻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經過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還是那樣地遙遠,於是慢慢地從痛苦經驗中,發現了此路不通,終於走上了共產主義的道路。這不僅是一個人的經驗,在革命隊伍裡是不缺少這樣的人的。”

  中國共產黨認為,紀念辛亥革命,就是要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團結起來,為振興中華而奮斗。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華僑中發起成立“興中會”。在為興中會起草的章程中他明確提出:“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實踐,對近現代中國產生了巨大的震撼和深遠的影響。這是辛亥革命偉大精神之所在,也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之所在!”愛國、奮斗是辛亥革命志士們最顯著的歷史特征,而正是這種執著的愛國情懷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使他們成了時代的巨人和民族的驕傲。在我們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今天,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永不衰竭的革命意志,不僅僅是我們的精神依托,而且是先進思想的歷史文化基礎。

  面對辛亥革命留給我們的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國共產黨深刻指出:振興中華,創造十幾億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一個宏圖偉業,必須依靠整個中華民族的團結合作和共同奮斗,隻要在愛祖國、振興中華這個大目標上一致,無論屬於哪一個黨派團體,無論屬於哪一個民族,無論有哪一種信仰,無論居住在何地,全體中華兒女都應該攜起手來,共同完成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正是從這個意義看,辛亥革命是不朽的,辛亥革命精神需要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出處: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黃一兵 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啟動研究”負責人、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