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期刊內容

新中國經濟史學的繁榮與發展

——訪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武力

記者 李放  2011年10月09日17:2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中國經濟史研究發端於清末,形成於民國時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經濟史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一是以西方進化論和實証研究為特點的學派﹔二是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階級斗爭理論為指導的學派。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經濟史研究的角度、內容以及目的,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理論整合。

  作為橫跨經濟學與歷史學之間的交叉學科,中國經濟史學自20世紀初創立以來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思想解放、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以及對外開放,為中國經濟史學的進一步繁榮增添了巨大的發展動力。“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大有作為的重要時期,如何正確評價取得的輝煌成就,科學總結新中國經濟史學的基本經驗?本報為此專訪了入選2010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53—1957)》主編之一、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武力研究員。

  1949年:新中國經濟史學的開端

  《中國社會科學報》:新中國經濟史學是在怎樣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武力: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和新時代的開始。這種歷史性變化,為新中國經濟史學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社會需求和物質條件。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亟須中國經濟史學研究走向深入,在歷史與現實的比較中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今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的發布,對當代中國經濟史學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為相關理論工作者更好地發揮作用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中國社會科學報》:回顧新中國學術發展進程,如何科學劃分中國現代經濟史學發展的歷史階段?

  武力:中國經濟史研究發端於清末,形成於民國時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從理論和方法的角度看,這個時期的經濟史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一是以西方進化論和實証研究為特點的學派﹔二是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階級斗爭理論為指導的學派。新中國成立以后,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為標志,大致可劃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經濟史學科體系形成與轉軌

  《中國社會科學報》: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傳播對新中國經濟史學的歷史影響?

  武力:馬克思主義是與中國的20世紀同行的,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不但推動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而且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引導人們關注和研究中國社會經濟狀況及其變遷史,深刻地影響了現代中國經濟史學的形成與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經濟史研究的角度、內容以及目的,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理論整合。針對用唯物史觀重新認識和解釋中國歷史的需要,研究前朝(近代以來的歷史)以論証新民主主義革命、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歷史必然性和進步性的需要,加強馬克思主義“五種社會形態理論”研究成為新中國經濟史研究的歷史前提。於是,古代社會的分期問題、地主制經濟問題、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農民戰爭及作用問題、近代資本主義發展失敗等問題,遂成為研究的重點和熱點。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我國經濟史研究領域已經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經濟形態研究為主體的新的學科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報》: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經濟史學的研究存在哪些問題?

  武力:客觀地說,這一時期研究工作存在的問題也是明顯的,主要表現為: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歷史過程中存在貼標簽式的教條主義傾向,往往把復雜的歷史簡單化和公式化。政治上“左”的錯誤加劇了“文革”時期影射史學和萬馬齊喑的局面。但是,應該看到,就“文革”前17年的經濟史研究來說,成績還是主要的,這個時期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確立,不僅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且培養了一批人才,出版了一批成果,這些都為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經濟史研究成果大量噴涌奠定了重要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史研究成就斐然

  《中國社會科學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史研究在總體上發生了哪些變化?

  武力:1978年以來的33年,是中國經濟史研究迅速發展和繁榮的時期,經濟發展和改革的需要、對外開放的影響、改革開放前30年的史學積澱,成為這個時期經濟史研究隊伍壯大、研究領域廣闊、研究方法多樣、研究成果豐碩的三個基本因素。

  《中國社會科學報》:基於這三個基本因素,您認為中國經濟史研究隊伍的培育與壯大表現在哪裡?

  武力:新時期的經濟史研究被視為歷史學的突破口。國家“六五”、“七五”期間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中有關經濟史的課題設置,推動了中國經濟史研究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特別是恢復高考和研究生培養制度后,大批高素質人才在20世紀90年代迅速成長為具有新的知識結構和開拓精神、生氣勃勃的研究骨干,挑起中國經濟史學科的大梁。新世紀培養的一批青年學者,則以更寬廣的視野、更系統的知識和更多樣的工具,顯示出后生可畏的發展勢頭。

  各地(如東北、廣東)紛紛成立經濟史研究的學術團體,全國性的中國經濟史學會於1986年正式成立。廈門大學歷史系主辦的《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主辦的《中國經濟史研究》分別於1982年和1986年創刊。2000年建立的“中國經濟史論壇”網站,成為中國經濟史學的重要學術陣地。2002年,中國經濟史學會加入國際經濟史學會,進一步加強了中國經濟史研究隊伍的國際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報》:比照1978年以前的研究視野,當代中國經濟史學研究實現了哪些領域的新突破?

  武力:過去的中國經濟史研究,多偏重於生產關系和經濟制度、古代和近代、漢族和農耕經濟、國家經濟活動和重大經濟事件等,現在則拓展到生產力和經濟運行、當代中國經濟史、游牧經濟和海洋經濟以及社會經濟史、區域經濟史和比較經濟史。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文獻史研究中,能否說經濟史研究的資料基礎更為廣闊和深厚?

  武力:是的。“文革”以前的經濟史資料工作基本上是近代研究一枝獨秀。新時期以來,古代經濟史資料的發掘、近代經濟史資料的整理和現代經濟史的利用均有較大進步。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與中央檔案館合作,開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的大規模整理出版工程。豐富多彩、層出不窮的考古材料(包括出土實物和文字材料,如農作物、工具、城址、甲骨文、金文、秦漢簡牘、敦煌吐魯番文書等)被廣泛運用於經濟史研究,與文獻記載相印証,不斷刷新、匡正或深化人們的認識,為研究增添了活力。現在,民間文書、族譜、碑刻和社會調查、習俗調查、民族調查等生動的資料,越來越引起經濟史研究者的重視。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方法論和研究成果方面,中國經濟史研究取得了哪些重大收獲?

  武力: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指引下,經濟史研究者擺脫了以前教條主義的束縛,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隨著國際學術交往日益頻繁,新理論、新方法不斷引進,中國經濟史研究逐漸形成不同的學術風格和流派。有的學者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經濟史,強調計量研究和數學工具,力圖使中國經濟史學更加精密化。有的學者則注重把社會學、人類學的方法運用到經濟史研究中,強調經濟與文化、社會的互動關系。此外,還有許多學者把歷史地理學、環境生態學、歷史人口學、考古學、民族學等與經濟史研究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多學科交叉、融匯及其理論方法相互滲透的新氣象。

  同時,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發表的中國經濟史論著接近2萬種,其數量相當於此前有關論著的總和。比較重要的論著有《中國近代經濟史》、《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中國經濟通史》以及嚴中平的《科學研究方法十講》和吳承明的《經濟史:歷史觀與方法論》等。

  縱觀62年來的中國經濟史研究,不僅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且可以說是中國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一個歷史縮影。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