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詩歌通史”,在國內10余位著名學者的共同參與下,經過近8年的精心撰寫,近日通過同行專家鑒定,以優秀等級結項。成果共計11卷,分別是先秦卷、漢代卷、魏晉南北朝隋代卷、唐五代卷、宋代卷、遼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現代卷、當代卷和少數民族卷,每卷60萬字左右,總字數700萬字。成果貫通古今,包含漢民族詩歌和各少數民族詩歌,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部“中國詩歌通史”,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文化價值。
《中國詩歌通史》將中國詩歌按歷史發展分卷,每卷內部同樣按照不同歷史時期詩歌發展的時間線索,分別對詩、詞、曲等各類詩體的發展演變過程進行詳細描述,綜合展現中華民族詩歌的總體風貌,其中有以下幾點最富創新意義。一是以漢民族詩歌為主體,兼顧歷史上各少數民族詩歌,從多民族融合的角度探討了中國詩歌發展的內在規律。二是採取廣義的詩歌概念,包含漢民族詩歌中的詩、詞、曲,少數民族的史詩、抒情詩、宗教祭祀詩等各類詩體,並以其發展變化為經,全面展示了中國詩歌體式的豐富多樣。三是打通古今詩歌界限,建立古今貫通的詩歌史觀。四是站在世界文化的立場上揭示中國詩歌的藝術本質,闡釋其民族文化特征。五是在堅持共同目標的基礎上發揮每位撰寫者的特長,在充分吸收學界最新學術成果的前提下突出學術個性,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在諸多詩歌史問題上提出了新見。
《中國詩歌通史》建立的以“通”字為標志的詩歌史觀,要義包括兩方面。一是“通古今之變”,即打通古代詩歌與現代詩歌的斷限,打通漢民族詩歌與少數民族詩歌的界域。回顧以往的詩歌史,打通古今之作很少,將漢民族詩歌與少數民族詩歌放在一起的史著更少。顯然,這不符合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也不能反映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而不絕的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由56個民族構成,漢民族本身就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復合體。正是這種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成就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成就了中國詩歌的豐富多彩。而中國詩歌從古代走向現代,乃是一個不曾間斷的歷史過程。不了解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就不知道中國現當代詩歌何以發生。同樣,不了解中國現代詩歌的情況,就不能正確認識中國古代詩歌的現代意義。因而,多元一體、打通古今,即是《中國詩歌通史》撰寫的第一要義,並由此確定了這套通史的基本格局,縱向上以史為線索,橫向上兼顧各少數民族,從而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包括中華大家庭56個民族在內、連通古今的“詩歌通史”。二是“觀中西之別”,即立足於21世紀世界文化格局的史家“通識”。綿長久遠、豐富多彩的中國詩歌,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觀中西之別”意味著這套《中國詩歌通史》的寫作超越了以往詩歌史的寫作框架,追尋中國詩歌發生的文化形態,對中國詩歌原典進行新的解讀,發現中國詩歌的民族特點。中華文明原本是獨立於西方的一種文明形態,中國人對詩歌也有著不同於西方的藝術體認。中國人認為詩起源於人們心靈的“感物而動”,形成了以“言志”為核心的抒情詩傳統,強調詩品與人品的統一,詩歌因此而成為人生修養的重要部分。農業文明培養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人生觀,確立了“以人為本”的生活態度,將詩歌作為直面現實、抒寫人生的藝術,在詩歌中探求“詩意的棲居”的生存方式。中國詩歌有著獨特的藝術形式,“感物而動”的創作模式與“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使中國詩歌富有形象鮮明、意境深遠的美學風范。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造就了中國詩歌內容的博大兼容與體式的豐富多彩,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推動著中國詩歌在繼承傳統中不斷創新……這一切,正是中國詩歌的民族特點,彰顯了東方文化的智慧和美學風范,是中國文化參與當代世界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
要而言之,該成果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力求創新。它的完成填補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裡的一項學術空白,將為研究中國古代詩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向世界各國介紹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作出貢獻。
(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專家點評:
這部成果很有特色:一是宏闊視野與翔實敘述相結合,站在世界文學的立場上反觀中國詩歌的特色,細致描述了中國詩歌發展的歷史線索。二是理論思考與論從史出相結合,既注意總體思路的把握和創新,又注重不為空論,強調論述過程中材料的豐富、確鑿。三是他人成果的吸收與著者觀點的樹立相結合,如唐五代卷緒論對唐詩繁榮原因再作探討﹔宋代卷對理學詩派的論述,對僧詩和道詩的論述,以英雄、能臣、詞人三者切入辛棄疾的論述等,或角度、或取材、或觀點,均能自出新意。
(清華大學中文系 劉石)
該成果突破既往文學史、詩歌史以時為序、作家作品散點湊合的做法,將以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因素影響作用碎片化的“機械分析”,變成融化在古代、現代詩歌發展演化的動態過程中,以型式、形態、藝術品格、審美趣尚等特征具體展示出來,使其在學理模式上形成全面突破,為中國文學研究創立了一個新的學理范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 張國星)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