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與歷史研究》(陶德麟、何萍合著),2011年3月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致力於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過程中提出的一些問題作出理論概括和提升,並力求澄清來自各方面的誤讀、曲解和詰難,使之能夠在學理上更有說服力,側重研究了三方面的問題。
第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性問題。該書分別從理論和歷史兩個層面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性問題作了新的探討。在理論層面上,集中分析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與中國特殊實踐之間的關系,分析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獨特性,論証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獨特的中國性格和中國形態,同時又遵循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原理,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這種哲學同時也是中國傳統哲學在現代的發展,是現代的中國哲學。在歷史層面上,以較大篇幅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漫長歷程中從早期到現在的一些代表性人物的思想足跡,重點考察了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蔡和森、毛澤東、李達、艾思奇、鄧小平等人的哲學思想,以縮影的形式再現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造的歷程,支持了該書的理論觀點。
第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問題。該書不同意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僅僅理解為對已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作通俗表述,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造的一種形式。從這一理解出發,重點探討了中共早期報刊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的角色,研究了李達、艾思奇是如何圍繞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大眾化而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毛澤東曾多次強調哲學應從哲學家的書齋裡解放出來,變成群眾手中的尖銳武器。他的《實踐論》、《矛盾論》,更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和大眾化的范本。該書重點介紹了他們的工作對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的作用。
第三,中國專業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貢獻問題。該書注意到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學術界提出的研究中國專業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思想這一新的課題,歷史地考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專業哲學家出現的歷史背景,分析了專業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哲學家理論創造的不同特點和不同作用,分析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專業哲學家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專業哲學家的不同特點,指出了這一事實:中國的專業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早在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之前就在被壓迫的環境中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他們分布在文學、歷史學、經濟學、哲學等各個領域,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中作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也對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創造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毛澤東寫作《實踐論》、《矛盾論》就參考了專業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譯著和專著。該書還以李達和艾思奇為范例開展了中國專業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思想的研究。此外,也對馮契晚年獨具特色的思想作了論述。該書把他們的工作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大環境中加以考察,力圖展示他們的個性特征。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中提出的新課題遠不限於以上三個,但這三個問題都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方向和方法,是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厘清這些問題,對正確理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性質、探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系武漢大學教授)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