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工程動態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學習導讀

  2011年07月27日11: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是恩格斯在馬克思葬禮上發表的講話。在這篇講話中,恩格斯代表全世界無產階級對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對馬克思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而奮斗的一生給予了熱情贊揚,對這位偉人畢生為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進行了高度概括並做出崇高評價。

  一、寫作背景

  1883年3月14日,全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卡爾·馬克思在倫敦與世長辭,享年65歲。馬克思把自己的一生無私地奉獻給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他的逝世在歐美戰斗的無產階級中引起巨大的悲痛。1883年3月17日,馬克思安葬於倫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恩格斯等馬克思生前的戰友、同志和親人朋友參加了葬禮並向馬克思的遺體獻了花圈,隨后恩格斯發表了這篇不朽的講話。

  馬克思於1818年5月5日出生於德國萊茵地區特裡爾城一個律師家庭,先后就讀於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1842年,24歲的馬克思移居科倫,任《萊茵報》主編。他深入研究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理論,充分吸收了德國古典哲學、英國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優秀思想成果,總結當時工人運動的實踐經驗,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發表了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制訂的綱領,即《共產黨宣言》。1864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倫敦領導創立了第一國際,從而奠定了無產階級團結戰斗的組織基礎。馬克思用畢生心血寫出《資本論》這部光輝的科學巨著,奠定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堅實基礎,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在長達40多年的革命斗爭實踐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形成了最親密、最崇高的革命友誼。列寧曾經充滿激情地盛贊這種友誼,他說:“古老傳說中有各種非常動人的友誼故事。歐洲無產階級可以說,它的科學是由這兩位學者和戰士創造的,他們的關系超過了古人關於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頁)正是這種偉大的友誼,決定了隻有恩格斯才最了解馬克思和他的思想,才最有資格、最能科學地評價馬克思的理論及其實踐。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當時是用英文發表的,后來以德文刊登在1883年3月22日《社會民主黨人報》上,《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這個標題是編者加的。

  二、內容介紹

  恩格斯在《講話》中高度評價了馬克思作為科學家和革命家的偉大一生。他指出,作為科學家,馬克思十分重視科學中的每一個重大發現,把科學看成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作為革命家,他畢生滿腔熱情、堅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而奮斗。

  1.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

  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正是這兩個偉大發現,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

  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是唯物史觀。馬克思認為,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一個社會的直接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社會發展的經濟基礎,而國家設施、法的觀念、藝術和宗教觀念等,則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面的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由經濟基礎來解釋,而不是相反。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了不同的生產關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導致生產關系難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引起生產關系或遲或早地發生變革﹔而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整個上層建筑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恩格斯把這個歷史規律的發現歸功於馬克思。恩格斯寫道:“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干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頁)

  馬克思的第二個偉大發現是剩余價值學說。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資本分為購買物質生產資料的部分和購買勞動力的部分。前者在生產過程中只是改變物質生產資料的形態,其本身的價值並不增加。而后者即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的使用則可以生產出一個大於自身價值的價值。所以馬克思稱前者為不變資本,后者為可變資本。資本家購買勞動力之后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了大於勞動力自身價值的價值,馬克思稱其為剩余價值。剩余價值就是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勞動力創造的價值。剩余價值的發現,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恩格斯高度評價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指出:“由於剩余價值的發現,這裡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干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頁)他還指出,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干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頁)

  2.創立國際工人協會

  國際工人協會,后通稱第一國際,是無產階級第一個國際性的革命聯合組織。1864年9月28日,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大會召開。大會通過了成立國際工人協會的決議,並選出了臨時中央委員會。馬克思被選入臨時中央委員會,在10月5日臨時中央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又被選入負責起草協會綱領性文件的小委員會。小委員會的最初幾次會議在馬克思缺席的情況下提出一份文件。這個文件受到馬克思及其他委員的批評。因此,小委員會委托馬克思完成文件起草工作,於是他在10月21日至27日之間用英文擬定了《協會成立宣言》和《協會臨時章程》。這兩個文件於10月27日得到小委員會的贊同,同年11月1日被臨時中央委員會一致通過。依據臨時章程臨時中央委員會被確認為領導機關,后改稱國際總委員會。馬克思是國際工人協會名副其實的創立者和實際的領導者。恩格斯指出,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是馬克思一生各種革命活動的頂峰,“老實說,協會的這位創始人即使沒有別的什麼建樹,單憑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干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頁)

  3.關於馬克思的其他貢獻

  《講話》還列舉了馬克思的其他革命貢獻。恩格斯指出,馬克思不僅在理論上有兩大科學發現,而且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更重要的是,馬克思認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重要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因此,馬克思對於科學中的任何重大發現都會感到非常高興,比如他密切關注電學方面各種發現的進展情況。在去世前不久,馬克思還在密切關注法國物理學家馬塞爾·德普勒成功進行遠距離輸電實驗的報道。

  《講話》歷數了馬克思所進行的各種革命活動。恩格斯指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一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正是馬克思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的解放條件。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用手中的筆向舊世界宣戰。1842年馬克思曾經作為《萊茵報》的主筆和主編,挺身捍衛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寫下了大量的辯論文章,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844年9月起,馬克思開始為法國巴黎《前進報》撰稿,尖銳地抨擊普魯士專制制度和反動政策,積極支持西裡西亞的工人起義,並進行科學社會主義宣傳。1847年馬克思曾在《德意志—布魯塞爾報》工作,並發表了許多文章,分析了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前夕各國的形勢,提出了一系列關於民族問題的重要思想,宣傳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1848年4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從法國巴黎來到德國科隆,創辦了政治性日報《新萊茵報》。該報實際上成了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機關報,在1848年革命中對德國乃至歐洲的工人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美國《紐約每日論壇報》是馬克思為之撰稿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家報紙,他發表了大量文章,宣傳科學社會主義,指導國際工人運動,聲援包括中國、印度等東方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

  三、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講話》高度評價了馬克思的偉大一生、科學貢獻和崇高品格,成為人們研究馬克思的生平、事業和歷史貢獻的重要文獻,激勵著人們為共產主義理想而不懈奮斗。

  《講話》發表后,被譯成各種文字,廣泛流傳,影響巨大。講話曾多次被譯成中文,其中有1930年3月上海《萌芽》月刊第1卷第3期發表的致平的中譯文,1933年5月4日《大公報》副刊《世界思潮》第36期發表的林風的中譯文,1939年3月8日延安《解放》周刊第66期發表的黎平、石巍的中譯文。20世紀60年代以來,《講話》被收入我國高中語文教科書,成為中學生的必讀教材。《講話》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踏上人生新的征程。今天,重讀這篇《講話》,仍然可以從中獲得智慧和力量。

  《講話》充分肯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地位,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恩格斯在講話中指出,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人類今天即便不是“在黑暗中摸索”,也不可能在整體上達到目前的水平。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因為它嚴格以事實為依據,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為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科學,由理論變成現實,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開創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紀元。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在於它的實踐性,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頁)馬克思以畢生精力創立科學理論,不是為了把它束之高閣、藏之名山,而是為了指導社會實踐,使之成為改造世界、推動歷史前進的行動指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是與時俱進,它雖然誕生於19世紀,但沒有停留在19世紀﹔它雖然產生於歐洲,卻傳遍全世界。不論是敵視者的攻擊和誹謗,還是誤解者的質疑和責難,或者是教條主義者的閹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擋它前進的步伐。實踐証明,160多年來,沒有哪一種理論、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始終保持著勃勃生機,對推動社會進步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造成如此深遠的影響。學習《講話》,就要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不斷為我們的事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講話》高度贊美了馬克思作為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人類解放的崇高事業而百折不撓、不懈奮斗的光輝風范。《共產黨宣言》問世時,馬克思才30歲,恩格斯28歲,兩個熱血青年就立下了改造舊世界、解放全人類的豪情壯志。在以后的革命實踐中,他們為實現這個偉大的革命理想,殫精竭慮,深入進行理論研究,冒著生命危險,為無產階級戰斗不息。這種共產主義的崇高信念喚人覺醒、催人奮進,鼓舞了千百萬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成為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奮斗的號角。在我們黨的歷史和中國革命史上,也有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在共產主義精神的激勵下,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拋頭顱、洒熱血,前赴后繼,矢志不渝,他們的名字將永遠彪炳史冊。革命先驅李大釗面對絞刑架,發出了共產主義在世界、在中國,必然要得到光榮的勝利的豪邁誓言。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就義前,慷慨陳詞:“敵人隻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革命先烈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所以能夠威武不屈,就是因為他們對共產主義理想堅貞不渝、矢志不移。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中,像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等許許多多共產黨員所以能夠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也都是因為有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的激勵。學習《講話》,就要學習革命導師以及老一輩革命家不畏艱難、頑強拼搏的鋼鐵意志,堅忍不拔、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信念,並為此奮斗終生。

  《講話》指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斗爭是他生命的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斗爭。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謀私利,把自己畢生精力獻給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正像恩格斯在《講話》中指出的,馬克思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為了人類解放的崇高事業,他表現出大無畏的革命家精神,面對敵人的誹謗、詛咒和驅逐,“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做蛛絲一樣輕輕拂去,只是在萬不得已時才給以回敬。”(《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干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頁)而對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他目光遠大,襟懷坦蕩,高風亮節,贏得了千百萬革命戰友的尊敬和愛戴。為了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他熱情關注和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眾多領域,並都有獨到的發現。馬克思的偉大至今為人們所懷念,1999年他被英國廣播公司評為人類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他的偉大品格和科學思想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學習《講話》,就要努力學習馬克思的偉大品格和科學思想,加強黨性修養,鍛煉意志品質,提升精神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實踐中求得真知增長才干,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懈奮斗。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