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是國內哲學社會科學界研究的熱點,可以說成果豐碩。但是,相關研究在國外的情況人們了解得並不多。這裡擇要歸納一下其研究特點。
關注的熱點由側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逐漸向當代中國轉移
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外開始有毛澤東研究起,對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關注與研究始終伴隨著國際政治風雲的變幻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風雨歷程而發展著。研究中共黨史,解讀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許多國家的重點和媒體曝光率的提升點。從研究者成分的變化看,經歷了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埃德加·斯諾為先驅的報道紅色中國的新聞記者,到以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為主體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中國共產黨及其指導思想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國際上廣泛關注和熱議,國家政要、學者、媒體和商界以多途徑、多身份加入其中,包括一些人類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人口學家。國外關注的熱點,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由側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歷史逐漸向當代中國問題轉移和聚焦。
非常重視對有關文本文獻的收集、編譯和整理
對中國共產黨的文件和領袖人物進行文獻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以日、美、蘇俄的成果最突出,他們出版了大批文獻匯編和工具書。如,日本相繼出版了《中國共產黨史資料集》(共12卷)和《中國共產黨最新資料集》,收錄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十二屆三中全會期間黨的重要文獻。在毛澤東文獻資料編輯方面,頗有國際影響的是竹內實主編的《毛澤東集》和《毛澤東集補卷》(各10卷)和施拉姆主編的《通向權利的道路——革命手稿》。此外還有吳文津與麥克法夸爾合編的《毛主席秘密講話:從“百花運動”到“大躍進”》、約翰·龍和邁克爾·高編譯的《毛澤東文集(1949-1976)》。湯姆森·羅格翻譯的毛澤東1930年寫的《尋鄔調查報告》、托尼·賽奇及楊炳章等選譯編輯的1920-1949年間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文獻資料《中國共產黨力量的崛起》,都受到普遍的重視。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東亞所與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俄羅斯現代歷史文獻保管與研究中心共同編輯了《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1920-1937》系列檔案文件集。這套文獻的中譯本已經問世,將為國內開展黨的早期歷史研究提供豐富的文獻基礎。
對不同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研究側重點不同
國外學界重視對我黨領導人的研究。通過撰寫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等個人傳記,評價他們的歷史貢獻,分析他們的個人特質,梳理他們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淵源,探析領導人之間思想的傳承與發展等,這方面的著述相當多。此外,還包括撰寫對周恩來、朱德、劉少奇、聶榮臻、鄧拓等人的生平報道和傳記作品。
對鄧小平理論的研究在不斷調整變化,以20世紀80-90年代為最高峰,但比較多的是從經濟的角度考量其歷史作用。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分析,主要是對鞏固執政黨地位和當代中國發展的分析比較多。其中,對科學發展觀的分析有兩種學術趨向:有俄羅斯學者認為,它更加回歸了《共產黨宣言》的本源﹔而有些學者則更強調它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關系。
在研究中以現實中國問題為出發點
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從表象看,國際社會對民主革命時期的中共黨史、特別是純理論的研究在減弱,而將觀察分析判斷中國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作為關注的重點,現實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諸多方面佔據研究的主要成分。近年最熱門的研究是中國模式、中國道路和中國經驗,出現了學術性漸遠、實用性漸進的現象。
近年,俄羅斯學者密切關注我黨的代表大會,從反思蘇聯教訓和借鑒當代中國改革發展經驗的角度進行專題研究,俄羅斯遠東所所長季塔連科多次發表文章或接受媒體採訪,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及其指導下的發展成就給予高度的肯定和贊揚。日本在當代中國研究方面比較活躍的有毛裡和子,她多次撰寫文章對鄧小平的功績進行評價。
(作者為北京聯合大學教授)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