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發展前所未有地展示出人類的創造力,同時也給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復雜問題:合作與沖突、經濟的全球化與區域化、科學創新與技術異化、文化交鋒與宗教沖突、政治霸權與價值沖突以及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等等。必須看到,目前人類社會所遭遇的問題絕不是某一方面的枝節性問題,各種危機、困境和沖突實質上折射出人類存在和發展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各個基本維度方面出現的深刻危機。因此,負責任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必須自覺地引領人類反思自己的境遇。承載著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還必須形成更高的眼界,提出更高的理論訴求,這種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涵,而首要的一點,是必須全面、深刻而冷峻地審視三重邏輯。
深刻把握全球化的邏輯
我們首先必須承認,以經濟運行為主導的全球化進程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不可回避不可抗拒的客觀進程和歷史趨勢。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預見到歷史發展的全球化趨勢,他們明確指出,“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不可否認,現代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與全球化進程的展開和深化密不可分,中國也同樣從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中受益,“入世”十年中國的快速發展已經証明了這一點。
然而,實踐上順應歷史潮流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與價值上對其形成清醒的反思意識並不矛盾。經濟全球化給更多的民族帶來發展的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風險。例如,資本、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的優化配置,有利於各國各地區加強經濟技術合作,為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是發達國家通過資本、技術等先發優勢,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往往遭遇不公正的待遇,在資源和資金等方面遭受著剝削,這進一步拉大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距﹔經濟全球化促進不同文化價值和制度規范的廣泛交流,有助於形成多樣的文化價值和制度規范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氛圍,但有的國家利用其在經濟和技術上的地位和優勢,強力輸出其制度文化和價值,又形成了新形式的霸權主義,破壞著世界的平等交往和文化多樣性﹔進而,對所有國家和地區而言,以合作、交往、一體化等要素組成的全球化進程更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能把所有的優勢、積極成果集合與放大,也可能把所有的風險和危機通過“蝴蝶效應”而集合與放大,比如,歐盟的設計者當初隻考慮到優勢和實力的集合和放大,沒想到歷史呈現出的卻是風險和危機的致命放大,等等。
總之,人類對於全球化的邏輯的把握和全球化后果的預見還都很初步和粗淺,這一人類最重大的課題和難題正在嚴峻地考驗著人類的智慧,同時,也在呼喚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創新。
深刻把握資本的邏輯
在全球化的邏輯中,最具影響力的動力機制毫無疑問是資本的邏輯,資本和市場不僅是發達國家的特有專利,而且已經是越來越多參與全球化進程的發展中國家的現實。如何在積極推進市場經濟體制,充分利用資本的力量推動社會發展的前提下批判和抑制資本的邏輯所造成的各種不平等、不人道的消極后果,這是當代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回答的重大課題。毫無疑問,推動現代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應當是:快速流動並不斷增值的資本、日益創新的技術,以及把二者緊密結合與配置的市場機制。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把自己關於資本主義的批判和世界經濟運行機制的分析奠基在關於資本的分析之上。全球化進程的快速展開顯然得益於這幾個要素的強有力支撐,不僅發達國家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服從於資本的邏輯,包括中國在內的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也同樣無法在資本的運動和市場經濟之外獲得發展的空間。毫無疑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我國改革開放進程和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石。
資本的邏輯雖然推動了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但是,資本的邏輯本身並不能保証這些發展成果直接為人類的平等和幸福服務。相反,資本服從自身的邏輯:不間斷地進行生產、流動、增值、逐利。因此,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的邏輯。不難看到,今天的人類依舊受到資本邏輯的統治,資本的力量所造成的不平等、不人道的現象更加多維地表現出來:資本、技術和市場規則制定權等方面的不平等導致了國際秩序和世界體系的嚴重不平等。當今的世界是史上最富有人群和最貧困人群並存的世界。日本學者宮川彰曾計算了鬆下幸之助的收入,“他每天消費之后留下的財產是906.7萬日元,即每天儲蓄906萬日元。而對普通老百姓和普通工薪階層來說,每天勞動成果的收入大概幾千日元到一兩萬日元,兩者的差距簡直難以想象。”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堅定不移地推進市場經濟體制建設與反思資本和市場的消極后果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在積極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過程中,必須使人們清醒地認識到資本的邏輯和消極后果,以形成對資本的邏輯和市場機制的制度約束、法律約束、價值約束和道德約束,通過社會主義制度和其他相關手段防止貧富差距懸殊、消除社會不平等、遏止價值失范和社會沖突等。
深刻把握發展的邏輯
基於對全球化的邏輯和資本的邏輯的分析,應當進一步從制度、體制和價值層面更深入地反思人類的發展方式和發展道路。應當說,全球化進程的展開、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蔓延、蘇東劇變后這些地區和國家的曲折歷程、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為我們在比較視野中全面反思和理解人類社會的多樣發展道路提供了最好的契機。
我認為,當年促成蘇東劇變的體制原因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問題,而是蘇聯的社會主義體制和模式的問題。而蘇聯模式的問題還在於,當年蘇共黨內思想教條、僵化,否定不同國家可以有不同的發展模式,否定社會主義在不同國家發展道路和模式可以有不同的特色,而把蘇聯模式作為唯一可能、唯一正確的社會主義模式,從而堵死了社會主義體制自身的改革和向市場經濟及全球化開放的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創新之一是肯定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和體制機制的包容性,因此在應對蘇東劇變和經濟全球化的雙重壓力和沖擊中,中國不但堅持了社會主義制度和自己的發展道路,而且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成為多極化世界中影響日益提升,舉足輕重的一極。中國發展模式的特點是:既積極地推進改革創新,向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體制開放,又堅持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既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和發展道路,又不把自己的道路作為唯一正確的模式去剪裁其他國家的發展。盡管中國的發展還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但它從一個方面証明了世界上不可能隻有一種發展道路、一種模式,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應該一方面積極收獲全球化的成果,借鑒世界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一定要腳踏實地地認清自己的國情,然后在國與國之間進行平等的對話,從而推動一種包容性的發展。
尊重各國發展道路的多樣性,提倡合作與包容性發展,應該是使人類走出危機和困境的正確道路,也是今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應當積極倡導的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當然,在這方面,馬克思主義時代化還任重道遠。
(作者為中央編譯局局長)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