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海良,教授,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級)、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院長。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理論經濟學組召集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全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史學會會長、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全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主要代表作有:《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歷史與現實》、《馬克思經濟思想的當代視界》、《畫說〈資本論〉》、《20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鄧小平經濟思想研究》等。

《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通行的有兩種中文版:一是中央編譯局的中文譯本,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編入第46卷上冊和下冊,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編入第31卷﹔二是1975年到1978年間,劉瀟然先生翻譯的中文譯本,由人民出版社分五冊出版。
1856年上半年,歐洲面臨著一場新的嚴重的經濟危機。是年9月,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信中提到:“我不認為,一場大的金融危機的爆發會遲於1857年冬天”。1856年下半年,馬克思開始通宵達旦地總結他的經濟學研究成果,決心在革命的“洪水”到來之前,至少把政治經濟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搞清楚,撰寫出題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著作。盡管這場危機之后並沒有爆發馬克思所預期的新的革命,但他在1857年7月到1858年5月寫下的一系列經濟學手稿,卻實現了經濟學領域的一場真正的科學革命。這一系列經濟學手稿,現在被統稱為《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手稿中除了著名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外,就是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題的手稿正文,通常被稱為《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以下簡稱《手稿》)。
《手稿》是馬克思自1843年以后的15年間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光輝結晶。寫作《手稿》時,馬克思年屆40。之前十年,他和恩格斯發表了《共產黨宣言》﹔之后十年,他的《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一版正式面世。《手稿》稱得上是馬克思不惑之年理論思考的真實記錄,是馬克思從《共產黨宣言》通向《資本論》的思想驛站和重要路標。
《手稿》實現了馬克思經濟思想發展的三個重大轉折:
一是從對現存的經濟學理論批判為主的研究向以馬克思自己的經濟學體系構建為主的理論敘述的轉變。
二是提出《政治經濟學批判》“六冊結構”的恢宏構想。“六冊結構”包括資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其中開頭的《資本》冊又分為資本一般、競爭或許多資本間的相互作用、信用和股份資本四篇。“六冊結構”是馬克思經濟學體系的全貌,后來的《資本論》是第一冊《資本》第一篇資本一般的內容。這一“六冊結構”給當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留下了廣闊的理論發展和創新的空間。
三是對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和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趨勢理論第一次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特別是完成了勞動價值論的科學革命,首次提出剩余價值范疇,初步闡述了剩余價值的來源、生產方式、流通過程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等重要問題,成為馬克思經濟學理論創新的重要標識。
《手稿》的主體內容包括“貨幣章”和“資本章”。
“貨幣章”從批判蒲魯東分子達裡蒙的《論銀行的改革》一書開始。在對蒲魯東主義貨幣理論的批判中,馬克思搞清了貨幣和價格、交換價值和價值的本質關系,提出了商品作為政治經濟學體系始基范疇、作為經濟學體系邏輯起點的重要思想。19世紀40年代中后期,馬克思在唯物史觀基礎上實現了從對勞動價值論的質疑到贊成的轉變,現在進一步實現了從對勞動價值論的贊成到創新並確立其為經濟學理論體系基石的轉變。“貨幣章”還提出了貨幣作為價值尺度、作為交換手段和作為貨幣的三種規定的理論,實現了貨幣理論的創新。
“資本章”按資本的一般性、特殊性和個別性構劃了資本理論的邏輯結構,從資本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及其統一上,提出了貨幣作為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轉化關系及其本質﹔揭示了資本在流通中通過流通保存自己,並且使自己永存的交換價值的屬性。“資本章”還初步提出了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提出了資本的再生產和積累、資本原始積累等理論﹔在對資本流通過程的分析中,集中於資本周轉理論的探討﹔在對資本總過程的分析中,初步闡述了剩余價值到利潤的轉化關系,初步提出了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
《手稿》也被國際學術界稱作理解“未知的馬克思”的重要文獻。
《手稿》提出的人的發展的三大形態,即人對人的依賴關系,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於他們的社會財富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三大形態,是以人為主體的社會發展觀,拓展了馬克思關於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理論的視野。《手稿》考察的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所有制形式,主要如亞細亞的所有制形式、古代的所有制形式、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等,展示了馬克思理解的“世界歷史”的理論視閾,彰顯了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意蘊。《手稿》對異化勞動和資本、機器體系和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方式和勞動過程的異化、資本主義的普遍化趨勢與異化,以及對異化、社會關系和自由個性等問題的論述,是“青年馬克思”思想的賡續,也是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關系本質的理論指導。《手稿》對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判斷、對機器體系的發展及其社會應用意義的理解,凸顯了馬克思對科學技術革命社會意義的准確判斷、對自動化時代人類文明進步與挑戰的天才預測,自然成為現代化問題研究彌足珍貴的理論遺產。《手稿》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預測,特別是對人的自由而全面理論的闡述,對自由時間與閑暇時間的理解、人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的探討等等,成為全面理解馬克思關於未來社會理論的必修讀本。《手稿》還涉及馬克思對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的一系列重要理論觀點,許多重要觀點在馬克思以后的著述中沒有再度出現,因此無疑是探索“中年馬克思”整體思想及其內在聯系的重要文獻。
(作者系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院長、武漢大學教授)
(上期重讀《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見2011年12月2日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