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研究中存在“走近”馬克思主義但不“走進”馬克思主義的分離傾向。
●社會發展的客觀性和長期性決定了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實踐任務的艱巨性。
●徹底的理論除需要切實地掌握群眾,還需要經歷由理論性知識轉化為實踐性知識、由精英信仰轉化為大眾信仰的認同過程。
●馬克思主義信仰拒絕空想,實踐基礎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出現與發展,實踐性也成為馬克思主義信仰科學性與崇高性之內在根據。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但思想自己並不能實現什麼東西,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要變成實現的力量就要有實踐力量的人,成為信仰者心中的馬克思主義。因此,從信仰的角度審思馬克思主義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應有之義。
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當代境遇
馬克思主義首先是一種科學的理論,同時又是一種崇高的信仰。作為科學理論的馬克思主義與作為崇高信仰的馬克思主義互相支持共同構筑了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成為改造世界的現實力量。重視作為理論的馬克思主義的同時也要重視作為信仰的馬克思主義,這是唯物辯証法的要求,但在當前實踐中對作為信仰的馬克思主義的體認與踐行有所欠缺。
首先,當前研究中存在“走近”馬克思主義但不“走進”馬克思主義的分離傾向。隻把馬克思主義訴諸理論層面,隻強調從學理層面上進行探究,而有意或無意地遠離馬克思主義蘊含的人文訴求及崇高的價值理想。或者將馬克思主義當作一種價值無涉的技術,做所謂“純學術”的研究,割裂了理論與信仰的統一﹔或者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純粹的工具理性,持所謂的“純學者”的定位,割裂了知、信、行的統一。
其次,以往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經驗性、機械性的思維定式仍然時隱時現,馬克思主義信仰懷疑論仍有相當的市場。對此,《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一些黨員、干部忽視理論學習、學用脫節,理想信念動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信心。”
上述的不良傾向是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機械、膚淺的理解。這種心態其實也是一種期待,是將馬克思主義信仰定位為有嚴密的理論性、強烈的現實關懷、崇高的人文情懷的健全信仰的期待。因此,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這種搖擺性並不可怕,正如美國學者熊彼特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中說的:“對於馬克思理論來說,非難或甚至精確的反駁,由於不能致命地損毀它,隻起了顯示這個理論力量的作用”。對於經得起質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這恰是辯明真理性、合理性的“否定之否定”的否定環節,但也必須積極引導,加速轉化的過程。
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雙重任務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明確地指出:“共產主義對我們說來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信仰拒絕空想,實踐基礎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出現與發展,實踐性也成為馬克思主義信仰科學性與崇高性之內在根據。立足於並指向於社會實踐,這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發展之“原”。同時,作為成熟的信仰形態,馬克思主義信仰也有完備的理論體系。經典作家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論之“源”,在此基礎上進行的闡釋、論析、流變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論之“流”。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論體系是“源”與“流”的統一,但理論之“源”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論根基,同時理論之“源”必然受到實踐之“原”的檢驗,並在“原”與“源”的互動中不斷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實踐之原和理論之源的統一,這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出發點。
一個半世紀以前,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由理論變為社會實踐,雖然蘇東劇變使世界社會主義遭受了嚴重的挫折,但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沒有改變。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以及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剛剛經歷的有史以來破壞性最強的金融危機,都用無可辯駁的事實証明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合理性。但共產主義是一種制度、一種實踐,需要千百萬人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因此,社會發展的客觀性和長期性決定了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實踐任務的艱巨性。
在實踐互動過程中,我們創立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時俱進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我們要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等重大理論問題。與此同時,理論界也有針對性地對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及民主社會主義等錯誤思潮進行批判與回應。這些“源”與“流”組成的理論資源很好地回應了經典作家的理論與現代中國實踐的關系、我國改革開放前后的實踐發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與資本主義社會之間的關系等等問題。但是如果僅從學理上分析知而不信、信而不行,或者僅停留於精英分子中的頭腦而沒有“化大眾”,這是不夠的。因此,徹底的理論除需要切實地掌握群眾,還需要經歷由理論性知識轉化為實踐性知識、由精英信仰轉化為大眾信仰的認同過程。
綜上,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面對著實踐發展和理論認同的雙重任務,隻有兩者齊頭並進,才有利於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並達於自覺且自願的境界。
信仰教育: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重要路徑
歷史已經証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選擇,我們正堅定不移地推進這一歷史任務,因此通過信仰教育促進價值認同是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可依賴路徑。
第一,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過程是價值認同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一種崇高的價值追求,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過程也是價值認同的過程,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認同”是對立中的統一、沖突中的和諧,不等於“同化”,即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在承認兩方或多方並存的前提下的主導與多樣的有機統一。同時,價值認同又是過程和結果的統一,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既是主體實現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在主體身上的一種穩定的狀態。
第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經歷著社會信仰個體化和個體信仰社會化的交織過程。抽象主體高舉馬克思主義信仰,並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形成不同的信念體系,如革命信念和建設信念的轉換,但是不能保証價值體系的提出就一定被認同並踐行。因此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需要將社會主導信仰個體化,實現“化大眾”的目的。總之,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社會信仰個體化和個體信仰社會化的辯証,並在這種循環反復中不斷發展。
第三,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存在著意識形態信仰化和信仰意識形態化的兩維對立。意識形態信仰化是指將作為國家軟機器的意識形態上升為普遍性、超越性的存在並成為個體的靈魂、群體的群魂和國家的國魂,實現形式上是生成認同,是真實認同。相反,信仰意識形態化則將信仰完全矮化為斗爭工具,這是一種強制認同,是虛假認同。馬克思主義與我國政權結合以后,馬克思主義信仰也同時成為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當下最恰當的做法,是在教育過程中保持馬克思主義信仰與政治的合理張力。
(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