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讀黑格爾的《邏輯學》,就無法真正讀懂《資本論》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性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近來出現了一種趨向,即逐漸突出和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方面。一般說來,這是一種積極的和值得贊許的現象。之所以這麼說,一是因為以往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的確存在著輕視其學術向度的現象﹔二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確包含著特有的學術領域和學術要求。眾所周知,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兼具學者和革命家雙重品格的,他們不僅親歷並投身於當時的社會實踐,而且經常“退回書房”,不斷地深化和完善他們的學術理論。列寧曾經說過,如果不讀黑格爾的《邏輯學》,就無法真正讀懂《資本論》。這個簡要的論斷不僅是正確的,而且從根本上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學說所具有的學術向度。
問題在於,應當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性質。目前,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工作只是在表面上採納“學術化”的種種文飾,而沒有深入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要求的核心中﹔另一部分研究工作則試圖以某種方式來維護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的“純粹自律性”,從而將具有社會—歷史規定的實踐取向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中排除出去。
為了正確而深入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要求,必須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史上所實現的革命性變革,把握由於這一變革而導致哲學學術本身的性質和意義的根本改變。這種改變是圍繞著“社會現實”這一核心而展開的,表現為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性質是以揭示並切中社會現實為旨要,為鵠的,為根本任務。
“社會現實”的開啟首先是黑格爾哲學的功績。黑格爾對主觀意識(或主觀思想)的觀點進行了不遺余力的批判。問題在於,盡管黑格爾在哲學上提出了把握社會現實的任務,但思辨唯心主義最終卻不得不把社會現實導回到純粹的思維之中,把現實僅僅置放在理性之中。由之而來的結果,是把現實神秘化。對於馬克思來說,思辨唯心主義的最終破產,並不在於它要求超越主觀思想的窠臼而達於現實(真理),而恰恰在於它最終不得不將現實神秘化,也就是說,重新阻斷通達真正現實的道路。正是在這個根本點上,表現出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性脫離和決定性超越。馬克思的立場是:“意識在任何時候隻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1卷,第72頁)基於這一立場,馬克思把黑格爾意義上的現實歸結為抽象—思想物﹔而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歸結到一點,就是其形而上學的本質對現實的根本性遮蔽,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而歷史唯物主義無非意味著社會現實的真正發現。換言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指向是社會現實。
由於馬克思把哲學學術導回到社會現實中去,所以,如果不能揭示並切中當下的社會現實,就根本談不上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命線,離開了這條生命線,哲學研究可以是學術的,但肯定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要求了。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任務是什麼 既然馬克思主義哲學把自覺地闡發社會現實的任務交給了哲學,那麼,能否揭示並切中社會現實就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性的真正試金石。基於這一立場,我們反對兩種對立的傾向:
一是執現實之名鄙薄學術,以為既然馬克思主義關注社會現實,那麼,根本無需什麼學術。這種觀點似乎認為,“不學無術”乃是接近現實的最好方式,但它卻忘記了“現實”並不是在知覺中能夠直接給予我們的東西,現實關乎“本質”,關乎在展開過程中的必然性﹔沒有徹底的理論和深入的學術,社會現實不可能被揭示並同我們“照面”的。
二是執學術之名遺忘現實,以為“不潔的”現實總為高明的學術所不齒。這種觀點似乎主張,盡可能地遠離現實才會有純正的哲學學術。殊不知自黑格爾和馬克思以來,這種關於學術的看法已是一個巨大的時代錯誤了——把對“現實”的無知當成良知,實際上是抽象而膚淺的學術。
上述兩種對立的傾向實際上分享著共同的理論前提,即哲學與時代的分離隔絕,學術與現實的漠不相關。然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卻是以消除這樣的理論前提為出發點的。因此,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盡管哲學學術的某些“形式方面”還會被繼續保留著,但其核心卻是對社會現實的觀照。就此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實際上是提出了一個更高的學術要求,這種學術要求的高度是以通達社會現實的尺度來衡量的。海德格爾見到並指証了這一點:“馬克思在體會到異化的時候深入到歷史的本質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馬克思主義關於歷史的觀點比其余的歷史學優越。但因為胡塞爾沒有,據我看來薩特也沒有在存在中認識到歷史事物的本質性,所以現象學沒有、存在主義也沒有達到這樣的一度中,在此一度中才有可能有資格和馬克思主義交談。”(《海德格爾選集》上卷,第383頁,三聯書店1996年版)這裡所謂的“歷史的本質性的一度”正是指社會現實,即最關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的原則高度。立足於這樣的原則高度,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學術任務最終都被歸結為這樣一點:揭示並切中當今的社會現實。因此,對於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來說,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就在於,闡發當今中國的社會現實,並從而使中國問題和中國經驗能夠積極地呈現出來。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