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face='楷體_UTF-8'><b>編者按</b> 在“歷史”已經成為“世界歷史”的時代,特別是進入21世紀人類的生活世界正在發生劇烈而深刻變革的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面臨著一系列需要回答和解決的“時代的迫切問題”:如何以當代科學的重大成果為基礎概括人的當代世界圖景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如何以當代社會生活的變革和當代社會思潮的震蕩為前提重建我們時代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如何把馬克思主義“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從而賦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鮮活的時代內涵?這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塑造和引導新的時代精神的根本任務,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時代化、大眾化的旨歸。本版特刊發三篇文章,希望有助於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探討。</font>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說。如果說馬克思之前的哲學關注的是“世界何以可能”,那麼,馬克思的哲學關注的則是“人類解放何以可能”。以此為理論主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成為以改變世界為己任的新的哲學形態。
形而上學批判與意識形態批判的統一
要解答“人類解放何以可能”,就必須首先把握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本體。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是在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自己生存,在實踐過程中實現自我發展的。因此,實踐成為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構成了人類特殊的生命形式,即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本體。同時,人通過實踐使自然成為人化自然、“社會的自然”,從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自然與社會“二位一體”的現存世界。實踐是自在世界與屬人世界分化和統一的現實基礎,並在現存世界的運動中具有導向作用,即人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為天地立心”,重建世界。因此,實踐又構成了現存世界得以存在的本體。這就是說,實踐既是人的生存的本體,又是現存世界的本體。
正因為實踐具有本體論的意義,所以,馬克思不僅從客體的形式去理解“對象、現實、感性”,而且“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對象、現實、感性”,更重要的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1卷,第54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換言之,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的不是所謂的世界的終極存在,而是“對象、現實、感性”何以成為這樣的存在,人的世界和人的存在何以異化為這樣的狀態。與傳統哲學以一種抽象的、超時空的方式去理解和把握存在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從人的存在出發去解讀存在的意義,從而實現了本體論的重建。
馬克思對本體論的重建是與對形而上學的批判密切相關、融為一體的。從歷史上看,形而上學在對世界終極存在的探究中確立一種嚴格的邏輯規則,標志著作為理論形態的哲學的形成。但是,形而上學中的存在又是脫離了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的存在。無論是近代唯心主義哲學中的“絕對理念”,還是近代唯物主義哲學中的“抽象物質”,從根本上說,都是一種與現實的人和現實的社會無關的抽象的存在、抽象的本體。因此,馬克思明確提出:“反對一切形而上學”,並認為批判形而上學之后,哲學應趨向人的世界和人的存在,對人的異化了的生存狀態給予深刻批判,對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給予深切關注,從而使哲學成為無產階級的“精神武器”和人類解放的“頭腦”。
馬克思對形而上學的批判沒有停留在“純粹哲學”的層面上,而是將這種批判同意識形態批判結合起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形而上學批判是與意識形態批判密切相關、融為一體的。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就意識形態表現為“獨立性的外觀”而言,它是虛假的﹔就意識形態與社會生活的必然關聯性而言,它又是真實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形而上學就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或者說,是以意識形態的方式發揮其政治功能,從而為資產階級政治統治辯護和服務的。形而上學之所以成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是因為形而上學中的抽象存在與資本主義社會中“抽象統治”具有同一性。“個人現在受抽象統治,而他們以前是互相依賴的。但是,抽象或觀念,無非是那些統治個人的物質關系的理論表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冊,第111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這就說明,現實社會中抽象關系的統治與形而上學中抽象存在的統治具有必然關聯性及其同一性。用阿多諾的話來說就是,形而上學的同一性原則與現實社會中的同一性原則不僅對應,而且同源,正是在商品交換中,同一性原則獲得了它的社會形式,離開了同一性原則,這種社會形式便不能存在,所以,形而上學就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或者說,形而上學以意識形態的方式在資本主義社會發揮其政治功能。
哲學總是以抽象的概念體系反映著特定的社會關系,體現著特定階級的利益和價值訴求,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種信念。哲學既是知識體系,又是意識形態。馬克思自覺地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在馬克思那裡,形而上學批判進行到一定程度必然展開意識形態批判。在這種雙重批判中建立起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是客觀認知某種規律的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批判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我們不能從西方傳統哲學、“學院哲學”的視角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而應從形而上學批判與意識形態批判雙重批判的視野,從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這一新的實踐出發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
意識形態批判和資本批判的統一
馬克思的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又是與資本批判密切相關、融為一體的。在馬克思看來,無論是對形而上學的批判,還是對意識形態的批判,都應延伸到對現實生活過程的批判。在馬克思的時代,對現實生活過程的批判首先就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即資本批判。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關系,它體現在物上,並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資本不僅是物與物之間的關系,而且是人與物和人與人之間一種內在的關系﹔更重要的是,人與人的關系“採取了一種物的形式,以致人和人在他們的勞動中的關系倒表現為物與物彼此之間的和物與人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3卷,第23頁,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具有支配一切的權利,是最基本和最高的社會存在物,它自在自為地運動著,創造了一個不同於傳統社會的現代社會:“在土地所有制處於支配地位的一切社會形式中,自然聯系還佔優勢。在資本處於支配地位的社會形式中,社會、歷史所創造的因素佔優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冊,第45頁)
資本是一個不斷自我建構和自我擴張的自組織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資本不僅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改變了人與人的關系,資本家不過是資本的人格化,而雇佣工人只是資本自我增值的工具﹔資本不僅改變了與人相關的自然界的存在屬性,而且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存在形態,創造了“社會因素佔優勢”的資本主義社會。“這種有機體制本身作為一個總體有自己的各種前提,而它向總體的發展過程就在於:使社會的一切要素從屬於自己,或者把自己還缺乏的器官從社會中創造出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冊,第235—236頁)這就是說,正是資本使資本主義社會總體化了。由此可見,資本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社會存在,它是現代社會的根本規定、存在形式和建構原則,並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建制。
因此,馬克思以商品為起點范疇,以資本為核心范疇展開的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本質上是一種存在論或資本論意義上的批判。換言之,馬克思的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是通過資本批判實現的。正是在這種批判過程中,馬克思揚棄了抽象的存在,發現了現實的社會存在以及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秘密,並由此透視出“已經覆滅的社會形式的結構和生產關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2卷,第23頁)發現了人與人的關系以物化方式而存在的秘密,並透視出人的自我異化的邏輯,從而把本體論與人間的苦難和幸福結合起來了,使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得到了本體論証明,開辟了“從本體論認識現實的道路”。
這表明,馬克思的資本批判理論不僅具有重大的經濟學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哲學意義。我們既不能從西方傳統哲學、“學院哲學”的視角去認識馬克思的資本批判,也不能從西方傳統經濟學、“學院經濟學”的視角去認識馬克思的資本批判。實際上,馬克思的資本批判已經超出了經濟學的邊界,越過了政治學的領土,而到達了哲學的“首府”——存在論或本體論。馬克思的資本批判不僅存在著哲學的維度,而且意味著“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嚴格表述所不可缺少的理論(哲學)概念的產生”。(﹝法﹞阿爾都塞:《讀〈資本論〉》,第215頁,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馬克思的資本批判隻有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更大的概念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反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義隻有在同馬克思資本批判的關聯中才能顯示出來﹔而無論是形而上學批判,還是資本批判,都隻有在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這一更大的意識形態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資本批判融為一體,這是馬克思獨特的思維方式,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存在方式。
當代的世界市場體系、國際政治結構和主流意識形態都表明,我們仍處在資本支配一切的時代。在當代,無論是對科學技術、價值觀念和政治制度的分析,還是對個人存在方式、社會生產方式、國際交往方式的分析,都必須明白資本仍然是當代社會的基本建制,必須領會資本的存在論或本體論意義。否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隻能是無根的浮萍。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