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們黨和國家始終把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擺在重要位置。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充分發揮了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本報自今日起在理論版開辟“走向繁榮·哲學社會科學60年”專欄,以反映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60年來的發展情況和豐碩成果。
於沛: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史學會副會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歷史學科首席專家,《史學理論研究》雜志主編。研究方向為中外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近年來主要學術著作有:《現代史學分支學科概論》、《全球化和全球史》、《史學思潮和社會思潮》、《歷史認識概論》等。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史學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其主要標志之一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成為歷史研究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研究得到迅速發展。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認真回顧總結60年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研究工作,對於不斷開創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研究新境界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習、宣傳、普及唯物史觀
19世紀末,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1919年五四運動前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較為廣泛的傳播,唯物史觀也在中國產生了日益廣泛的影響。但從總體上說,廣大知識分子對唯物史觀仍然比較陌生。因此,新中國成立后,在廣大史學工作者中大力宣傳和普及唯物史觀,成為加強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研究的前提和基礎。
1949年7月,中國新史學研究會成立,郭沫若任主席。研究會的宗旨之一就是“學習並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批判各種舊歷史觀”。同年9月通過的《共同綱領》中也明確規定:“提倡用科學的歷史觀點,研究和解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及國際事務”。1951年7月,在中國新史學研究會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史學會。郭沫若指出,中國新史學研究會成立后的兩年間,中國史學界已經出現了從唯心史觀向唯物史觀的轉變。1953年,中共中央“中國歷史問題研究委員會”成立,明確強調廣大史學工作者要認真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著作。1954年,《歷史研究》雜志創刊。郭沫若在《開展歷史研究,迎接文化建設高潮》的發刊詞中指出:提倡用科學的歷史觀點,研究和解釋歷史,這就是我們所遵守的原則。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全集、選集或文選相繼翻譯出版,《毛澤東選集》也開始出版,這為廣大史學工作者自覺學習唯物史觀並用唯物史觀指導歷史研究創造了有利條件。
1951年—1952年,在知識分子中開展了思想改造運動和學習運動。毛澤東指出:“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種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國在各方面徹底實現民主改革和逐步實行工業化的重要條件之一”。1954年,開展了對胡適學術思想包括胡適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和實用主義史學方法論的批判。這些批判涉及如何運用唯物史觀認識和分析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如何科學地評價歷史人物、如何認識歷史前進的動力以及如何認識歷史矛盾運動的規律性等。這對於學習和宣傳唯物史觀產生了積極影響。廣大史學工作者包括一些著名的老一輩史學家都表示“一切從頭學起”,對以唯物史觀為理論指導來研究歷史表現出很高的熱情和積極性。但是,在思想改造和學習運動中,由於沒有嚴格區分政治問題和學術問題,使一些人因所謂“資產階級傾向”而受到不同程度的錯誤批判。
新中國成立初期,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研究和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介紹、學習蘇聯史學理論及其研究實踐﹔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導作用,批判和清除資產階級史學理論及封建主義傳統史學的影響。大批蘇聯史學家的名著被譯成中文出版,成為高校歷史系的教材或教學參考用書。《歷史研究》先后編輯出版了《蘇聯關於封建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討論》(三聯書店,1956年)、《蘇聯關於游牧民族宗法封建關系問題的討論》(科學出版社,1957年)、《封建社會發展階段問題譯文集》(科學出版社,1959年)等文集。
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可以說,“文化大革命”首先是從史學界開始的,這一時期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受到嚴重摧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研究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1979年3月,在成都召開的中國歷史學規劃會強調,實現中國歷史學規劃,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指導,當務之急是開展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研究,這是重中之重。1983年4月召開的中國史學界第三次代表大會,主題就是馬克思主義與歷史科學。大會強調:世界上一切解釋人類社會歷史的學說中,唯一真正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的學說,是馬克思的學說,是馬克思主義,歷史研究要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1983年5月,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會議強調,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加強中外史學理論研究,並作出了定期召開全國性史學理論研討會的決定。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迄今已召開了14屆全國史學理論研討會,先后就歷史與現實、歷史發展的統一性與多樣性、自然科學方法與歷史研究、歷史學方法論、歷史認識理論、社會經濟形態理論、外國史學理論的傳入及對中國近現代史學的影響、東方歷史發展道路、中外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成就、全球化與全球史、中國世界史研究體系建設、西方史學理論研究中的前沿問題和熱點問題、新世紀唯物史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史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等展開熱烈的討論,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研究。
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研究的機構、刊物等也得到不斷發展。比如,198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成立史學理論研究室,不僅承擔國家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大課題,而且培養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碩士、博士生,接收博士后科研流動人員。1992年,《史學理論研究》雜志創刊,成為我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研究與建設的重要窗口和陣地。1993年,中國史學會史學理論研究分會成立。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成立,其宗旨是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開展中外史學理論、方法論的研究,促進我國史學理論的學科建設,繁榮和發展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所有這一切,都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研究。
2004年4月,中央實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啟動,成立撰寫《史學概論》課題組,這成為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研究的又一重要推動力。《史學概論》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為指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構建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新形態,闡釋馬克思主義史學原理的新體系、新發展。該書對加強全國高校歷史系師生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有著重要作用。
研究的主要問題和重大成果
60年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研究的大方向完全正確,成就有目共睹。
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廣大史學工作者通過認真學習唯物史觀,迸發出極大的研究熱情,對一些重大理論問題開展了熱烈的爭鳴和討論,有力地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影響。這些問題主要有:中國古代史分期(即中國奴隸制與封建制分期)﹔中國封建土地制度﹔中國古代農民戰爭﹔漢民族形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性﹔關於中國古代民族關系﹔亞細亞生產方式﹔階級觀點與歷史主義﹔歷史人物的評價等。其中前5個問題被人們稱為“五朵金花”。另外,范文瀾主編的《中國通史簡編》3編4冊、侯外廬主編的多卷本《中國思想通史》等也在這一時期出版。這些作品集中體現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成就,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近30年來,史學理論研究的主要問題有:歷史發展規律與五種生產方式﹔亞細亞生產方式﹔“地區歷史”和“世界歷史”的范疇﹔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態﹔歷史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偶然性和選擇性﹔地理環境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階級觀點與歷史主義﹔歷史的創造者和歷史發展的動力﹔歷史認識理論、歷史思維和歷史記憶等。在中國史研究領域主要有:中國農業起源問題﹔中國文明和國家起源問題﹔中國歷史發展中的社會形態問題﹔中國文化的結構問題﹔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的若干理論問題﹔中國古史分期問題﹔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原因和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基本特征﹔中國近代史的學科體系和歷史分期問題﹔明清以來中國科學技術落后的原因﹔乾嘉學派的評價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學科屬性和歷史分期等。在世界史研究領域主要有: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現時代的本質特征﹔新殖民主義和新霸權主義問題﹔當代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及階級關系的新變化﹔中國周邊國家歷史研究﹔經濟全球化、反經濟全球化和全球史研究﹔國際文化發展戰略問題﹔蘇聯東歐劇變的原因及歷史教訓﹔“冷戰”后世界戰略格局的演變﹔科技革命與當代社會變遷﹔生態環境史研究﹔中東等世界熱點問題的歷史探源等。這些研究,不僅深化了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研究,而且從整體上推動了當代中國歷史科學的發展。(於沛)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