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卷本《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寧專題文集》,現在終於出版了,這是思想理論界的一件大事,對於實現中央提出的把我們黨建設成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要求,具有重要意義。工程咨詢委員會對兩部文集分別進行了多次審議,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議,並從中得到不少教益。我們認為,新編的兩部文集有以下突出優點:
第一,編輯方針明確。課題組的同志從開始接受任務時就十分清楚,在已有全集、選集的情況下,之所以還要編輯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文集,目的是適應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的需要,為全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深入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提供更為准確的基礎文本。已有的選集、全集或過於簡略,或篇幅過大,不能滿足這一要求,這就需要重新編譯既能體現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精髓,又能指導當前現實,篇幅又較適中的基礎性讀本。《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寧專題文集》就是這樣的讀本。
第二,內容完整,重點突出。為了便於讀者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理論體系的完整性,新編兩部文集在內容選擇、篇目安排上,力求做到系統、全面。兩部文集收集了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著作,內容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民族、軍事、外交、黨建等諸多方面,充分展示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博大精深。同時,為方便讀者學習領會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兩部文集又重點突出了與我國現實緊密相關的篇目。凡選入兩部文集的著作,都直接或間接地有助於我們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第三,體現了馬列著作中的與時俱進精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在不同歷史時期,理論上都有創新。這種新的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在新編兩部文集中都有充分體現。1848年,歐洲爆發了革命。這次革命雖以無產階級的失敗告終,但積累了寶貴經驗。馬克思、恩格斯在所撰寫的《1848年到1850年法蘭西階級斗爭》、《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對這次革命從理論上進行了總結,第一次提出無產階級革命必須打碎資產階級舊的國家機器的論斷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概念,比起《共產黨宣言》,在理論上前進了一大步。到了19世紀90年代,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恩格斯在1893年為《1848年到1850年法蘭西階級斗爭》寫的導言中,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策略的新思路,就是充分利用當時在德國出現的普選權這種合法斗爭形式,為無產階級未來的決戰積蓄力量。恩格斯同時也提出了告誡,無產階級決不能放棄革命權,必須維護這唯一的、真正的“歷史權利”。通過精心的編排,這一理論發展脈絡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體現得十分清晰。在《列寧專題文集》中,編者同樣很注意列寧在一系列問題上的思想發展過程。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是列寧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十月革命前無產階級沒有取得政權,那時列寧強調要通過暴力“剝奪剝奪者”。十月革命后,當剝奪者已被剝奪,國家進入建設時期,列寧強調,無產階級專政不僅是暴力,甚至主要不是暴力,而是形成比資本主義更高類型的社會勞動組織,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實現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列寧在無產階級專政問題上的思想演變過程,通過課題組專家的精心編目,在這裡體現得非常清楚。
第四,體現了歷史和邏輯的統一。以馬克思的《資本論》為例,它的三卷先后出版於 1867、1885 和1894 年,如完全按照歷史順序編排,就可能被分割在不相連續的若干卷內,破壞這一重要經典著作理論的完整和邏輯的嚴密。《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對此的處理是,不拘泥於時間順序,把《資本論》集中安排在第五至第七卷內,以保持它的連貫性。這既沒有違反歷史主義原則,又保証了重要經典著作的完整性。《列寧專題文集》的編輯,則採取了另一種思路。它以專題為主,也就是以理論內容為主,但在每一專題下所收集的列寧著作又都按嚴格的時間順序排列,這是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這樣的編排,視角獨特,方法新穎,又便於廣大讀者閱讀。
此外,兩部文集按照新的思路又重新編寫了題注,加強了對原著內容的說明,對原著起到了很好的導讀作用。可以看出,編譯一部高水平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礎文本,不是簡單地把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相關著作匯集在一起,或者在己有文本基礎上略作增刪的技術性工作,而是一項艱苦復雜的再創造工程。正是通過課題組全體專家的創造性勞動,才會有這樣兩部重要文集的面世。
(邢賁思: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求是雜志社原總編輯)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