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文章選登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種解讀框架

韓慶祥  2011年05月13日14:12  來源:學習時報

  當今我國實踐和理論的發展,需要重新解讀馬克思哲學。解讀馬克思哲學,關鍵要確立一個接近於馬克思哲學本來面目的較為合理的解讀框架。可以確立這樣的框架:馬克思的哲學具有三種形態:大眾形態、學理形態和政治形態。

  所謂“形態”是指:由哲學的主題、研究方法、核心內容、表述形式、涉指主體和運思方式所呈現出的哲學形象。馬克思首先是一位大眾哲學家,他的哲學是以大眾哲學形象出現的,是為大眾立言的﹔馬克思又是一位以學術支撐思想的理論哲學家,他建立了作為解釋世界的歷史唯物主義和改變世界的實踐唯物主義﹔馬克思還是一位從哲學上言說政治、從政治上談論哲學的政治哲學家,他的哲學還是以政治形象出現的,即蘊涵著豐富的政治內涵。

  馬克思哲學的三種形態既具有相對獨立性,各有其核心和特點,馬克思在研究和闡釋哲學時也各有側重,但也具有內在統一性,構成一個完整的結構:馬克思開始其哲學活動,最關注的就是人民大眾的生存處境與發展命運,期望建立一種為大眾提供現世智慧、為大眾立言、作為無產階級解放“頭腦”或“精神武器”的大眾形態的哲學﹔這樣的哲學必須通過分析和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通過分析工人階級的生存境遇與發展命運建立起來,這就需要從哲學上系統研究問題,並建立起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學理形態的哲學﹔要實現無產階級解放,還必須建立一個能代表無產階級根本利益且用哲學理論武裝起來的政黨,使這個政黨組織和帶領無產階級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這就需要確立起政治形態的哲學,以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基礎。隻有把馬克思哲學的“大眾形態”、“學理形態”和“政治形態”統一起來,才能完整把握馬克思哲學的精神實質,才能勾勒出馬克思哲學的完整圖景。

  運用“三形態”的解讀框架,既可以解讀馬克思哲學,也可以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這三種形態呈現出不同演變,也出現了一定的分離:政治形態不斷強化﹔學理形態雖然為政治形態服務,但沒有獲得真正的完整和獨立﹔且政治形態和學理形態一定程度上疏離大眾,未真正贏得大眾的認同,即大眾形態未真正確立起來),還可以解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狀況,即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不斷得到倡導,但沒有真正實現﹔在當今我國學術界,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學術性日趨強勁,但疏離政治和大眾的傾向較為突出﹔在政治意識形態領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政治形態突出,但需要進一步贏得學理支持和大眾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歷史啟示我們: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三形態”的統一則三者相輔相成,反之則三敗俱傷。如果其大眾形態不能得到政治形態和學理形態的支持,就難以真正實現﹔如果學理形態疏離政治形態和大眾形態,就會失去合法性和生命力﹔如果政治形態脫離學理形態和大眾形態,就會失去學理支持和大眾認同。不能滿足大眾需要、實踐需要、政治需要,且不能說服群眾、不能轉化為現實力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會被歷史終結。

  當今要跳出單一形態的苑囿,從結構視角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大眾形態、學理形態和政治形態的重新解讀和建構,注重三者“三位一體”、“彼此映照”,以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 (2010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韓慶祥)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