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不僅引起了人與自然界之間關系的極其廣泛和深刻的變化,而且也引起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極其廣泛和深刻的變化。現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已經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使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方式和思維方式,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和觀念,都在急劇地發生變化﹔同時也廣泛和深刻地影響著人們對社會的認識。那麼,如何理解社會認識與社會形態的新變化?如何立足於一個新的學術視角和時代高度來促進社會認識論的發展?
近日,一套名為“社會認識與社會形態研究叢書”:《社會認識論導論》、《社會信仰論》、《社會階層論》、《技術生存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引起哲學界學者關注,在此間召開的出版座談會上,與會學者給予高度肯定。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夏甄陶在叢書序言中指出,所謂社會認識論,並不等同於關於一般社會性認識的理論,它是關於人們如何認識社會的理論。它以人們對社會的認識為研究對象,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考察人們認識社會的特殊活動結構、活動方式、活動方法、活動規律和這種認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揭示和再現社會認識“自己構成自己”的特殊道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孫偉平認為:今天我們已經邁向信息時代,信息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但信息本身應該說對我們整個社會進行了重新塑造。信息社會、虛擬社會、網絡社會這些概念的出現,把一種與以往不一樣的社會形態,特別是把與以往不一樣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休閑娛樂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就對我們的社會認識論產生極大的影響。歐陽康教授主編的這套叢書開創了信息時代社會認識論的學科方向,這套叢書的出版應該說是時下認識論研究最重要的指導成果之一,也預示著今后認識論的發展方向,對我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研究和開拓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趙劍英說,這套叢書當中有一個觀點:即社會認識論的課題是以人為中心來把握自然和社會形態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因為,人的社會活動是一個人與自然、社會相互作用的系統,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定要受自然制約的,這是從課題對象得出的結論。與此同時,在信息化、網絡化這樣一個技術化的社會,風險性越來越強,金融危機也罷、經濟活動也罷,乃至整個社會系統,都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我們當然要對此進行研究。現在我們社會的利益結構也出現了群體的分化,社會階層的新變化也正是社會認識論迫切要研究的新課題。所以,我認為這套叢書,從基礎論到方法論,再到社會形態變化的研究,具有開創性、奠基性、標志性意義。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央黨校、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華東師范大學等單位的2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座談會。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