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專題研究》
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 王慶豐

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開始提出和探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氣派和風格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孫正聿等著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專題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以下簡稱《專題》)就是這一學術訴求的集中展現,它表達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主體自我意識的覺醒。
作為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專題》一書體現了強烈的現實關懷。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這一專題中,作者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應該強化民族意識,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強化世界意識,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走向世界;強化人類意識,自覺捍衛和維護人類的共同利益。在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研究專題中,作者重新闡釋了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當代價值,詳細探討了社會發展的代價問題,並指出對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以正確的發展理論引導發展實踐,可以減少未來社會發展的代價,使發展少走彎路。
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既是文本依據和理論來源的挖掘和深化,也是現實問題的關注和拓展,更是一種在邏輯進程反省的基礎上思想的自我建構。《專題》一書總結和概括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歷史與邏輯”,著重探討了馬克思哲學研究的范式轉換。作者從哲學的最基本的理論框架去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哲學狀況,認為大體可以劃分為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教科書哲學、80年代以反思教科書為主要內容的哲學改革和90年代以來的以現代性的反省為主要內容的后教科書哲學。作者認為,90年代中國的哲學研究是從“體系意識”轉向“問題意識”,在總體趨向上,主要集中研究五個大問題,即“元哲學問題”、“人的存在方式問題”、“發展問題”、“兩大思潮問題”和“中西文化問題”。正因如此,作者認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產生了深刻的變化,並把這一范式轉換概括為:從理論哲學到實踐哲學。作者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從實體性范式到主體性范式再到人類學范式或實踐哲學范式具有一種邏輯學的必然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本形態就是一種人類學或實踐哲學的范式。正是在這一范式轉換的前提下,《專題》一書具體展開了對哲學觀、世界觀、辯証法、歷史觀、價值觀、發展觀等問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