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4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研究”(批准號:11&ZD078)開題論証會在華中師范大學舉行。華中師范大學副校長李向農、社科處副處長李華忠出席論証會。與會專家組成員包括: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中國文學評審組組長、論証會專家組組長張炯研究員、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劉綱紀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原校長王慶生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王杰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趙稀方研究員。課題首席專家胡亞敏教授及課題組主要成員參加了論証會。
華中師大副校長李向農代表學校對專程前來參加開題論証會的各位專家表示歡迎和感謝。他結合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精神,充分肯定了該項目所具有的現實意義。李向農校長還介紹了華中師大社會科學的發展現狀和特色,表示學校將為課題工作的實施從各個方面提供全力支持和保障,並預祝課題研究取得高質量科研成果。
專家組組長張炯研究員主持開題論証會。胡亞敏教授代表課題組做開提報告,介紹了課題的研究意義、研究框架和基本內容、研究的重難點和創新點、預期成果及完成時間、實施基礎等。
該項目的總體設想是以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為研究的聚焦點,以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范式為研討建構問題的理論基礎,在反思歷史經驗和中西形態比較研究的基礎上,闡述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的當代建構問題。對於該項目的研究意義,胡亞敏教授從(1)歷史的必然和學科發展的需要﹔(2)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研究具有重要理論價值﹔(3)對中國在世界文壇取得話語權具有的重要意義﹔(4)中國當今現實的迫切要求等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該項目的研究框架分為四個層面:(1)提出“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范式”並以此作為課題研究的邏輯前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形態”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2)考察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形成的歷史過程,分析、總結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發展的歷史經驗,為“中國形態”研究提供歷史反思的維度﹔(3)展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西“形態”的比較研究,以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西方形態”為參照物,拓展建構“中國形態”的思路和視野﹔(4)立足於中國當代社會文化實踐,致力於闡發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的理論特質。以上述四個層面為依據,圍繞“中國形態”這一核心問題,該項目被進一步細分為四個彼此關聯的子課題:(1)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范式及其中國化問題研究﹔(2)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的歷史建構﹔(3)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西方形態與中國形態的比較研究﹔(4)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的理論建構等。
該項目的重點和難點表現在(1)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范式的闡釋﹔(2)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的建構﹔(3)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的歷史發展的梳理﹔(4)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形態研究等方面。該項目的特色與創新體現在(1)提出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問題﹔(2)著眼於“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范式”的研究﹔(3)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化”的反思和重新闡釋﹔(4)立足於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的當代發展等層面。
該項目預期成果分為中期成果和最終成果兩部分。其中,中期成果為兩本論文集,最終成果為四部專著。
胡亞敏教授還結合華中師大文學院文藝學學科和課題組成員情況,從群體優勢、歷史積澱的優勢和對馬克思主義的真誠信仰等幾個方面介紹了該項目的實施基礎,並代表課題組承諾努力認真地完成該項目的研究工作。
專家組成員在聽取了胡亞敏教授的開題報告之后,針對該項目的重點和難點與課題組展開對話,並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專家組一致認為:該課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該課題以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的當代建構為研究對象,力圖從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范式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的關系、中國形態的歷史建構和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西形態比較等多重視角切入對象,形成了多角度、多層面展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的研究結構。與國內同類研究相比,課題研究的這種思路和方法具有深化問題意識、調整審視角度和拓展研究空間的意義。課題目標明確,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案具有可操作性。該課題研究已有很好的前期基礎,參與研究的成員具有團隊協作精神,為完成課題提供了組織保障。專家組針建議:在實際研究中,要在廣泛的知識視野中,在與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和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對比中,突出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的特色所在及其對當代文學批評實踐的作用和意義,在深化理論研究和促進批評實踐兩個方面,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發展。
經過專家組與課題組認真細致地交流之后,課題組成員回避,專家組成員討論並形成意見書。隨后,專家組組長張炯研究員向課題組及與會人員宣讀了專家意見書,專家組成員在意見書上簽字,並預祝課題研究取得建設性成果。
胡亞敏教授代表課題組向專家組成員表達誠摯的謝意。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研究》開題論証會圓滿結束。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