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8日上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大國經濟發展理論研究”(批准號:11&ZD144)開題論証會在湖南商學院召開。與會的領導和學者主要有: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湘舟,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副主任王禮生,北京師范大學李曉西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鄭超愚教授,武漢大學葉初升教授,湖南師范大學劉茂鬆教授,湖南大學李鬆齡教授。湖南商學院黨委書記歐陽峣教授、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柳思維教授、校黨委副書記夏繼春教授、科研處處長周鮮成教授、黨委宣傳部部長甘德建教授等參加了論証會。
會議由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副主任王禮生主持。湖南商學院黨委副書記夏繼春教授首先代表學校致辭,首席專家歐陽峣教授全面匯報了項目的研究思路和計劃情況,專家組成員對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李湘舟副部長作了講話,希望項目組潛心研究,力爭出有分量的成果,推出代表國家水准和精品力作和傳世之作。最后,首席專家歐陽峣教授對專家組致謝,並表示將認真消化和吸收專家所提出的建議,完善研究的思路,努力完成預期的研究目標。會議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研究思路
本項目的總體思路是以超大規模國家的經濟特征和經濟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以新興大國的經濟增長與轉型為研究主線,深入系統地研究大國經濟發展理論的科學內涵、研究概況和分析框架、微觀基礎,大國經濟發展的典型特征、產業結構和工業化道路、城市化模式、制度變遷機理、治理模式以及不同規模國家經濟發展比較,形成大國經濟發展理論的雛型。為此,本項目設置了10個子項目。
第一子項目:大國經濟發展理論的科學內涵。描述大國經濟崛起的國際現象,闡述大國概念的界定和大國的遴選,明確大國經濟發展理論的研究對象和科學內涵。第二子項目:大國經濟發展理論的歷史回顧。梳理國內外研究文獻,闡述西方學者研究大國經濟的思想軌跡及現代觀點,中國學者研究大國經濟的主要階段及思想觀點,分析大國經濟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第三子項目:大國經濟發展的典型化特征。描述大國經濟發展的典型化事實,分析大國的要素投入和增長動力、市場結構和需求動力、技術進步和創新動力、制度變遷和改革動力,概括大國經濟發展的典型化特征。第四子項目:大國經濟發展理論的分析框架。根據宏觀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理論,提出大國經濟發展研究的基本假設,構建經濟發展分析的一般均衡框架,以及納入國際規模因素和大國經濟模型。第五子項目:大國經濟發展理論的微觀基礎。分析大國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大國經濟制度的微觀機制和大國經濟結構的微觀機制,提出大國經濟發展理論的研究范式。第六子項目:大國的產業結構和工業化道路。研究大國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的特征,大國工業化和產業升級的規律,以及資源環境約束下的大國工業化道路。第七子項目:大國的城市化及其模式選擇。研究大國城市化的“大中小”結合模型,大國城市化過程中的農村勞動力轉移,以及大國城市化中的城市統籌問題。第八子項目:大國的制度變遷和結構轉型。研究大國制度變遷的特征和機理,大國經濟結構的多元化特征及其轉變,以及大國的國家規模與轉型模式。第九子項目:大國經濟的治理和政策導向。研究大國經濟治理結構,大國的財政分析模式,大國的區域協調發展,分析發展中大國的政府行為特征及政策導向。第十子項目:不同規模國家經濟發展比較。研究不同規模國家的經濟發展特征和經濟發展優勢,並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國綜合優勢進行實証分析,為研究大國經濟發展的特征和優勢提供佐証材料。
二、研究的總體目標
一是通過對大國經濟發展典型化事實的描述以及經濟發展經驗的總結和概括,揭示其特征和規律,構建知識體系和范疇體系,形成中國風格的經濟發展理論,實現中國經濟學理論的創新﹔二是通過對大國經濟發展規律的揭示以及發展模式的概括,提出大國經濟發展戰略導向,制定同大國特征和規律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政策體系,為中國及同類國家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提供參考和借鑒。
三、研究計劃
本項目的研究團隊以湖南商學院教師為主體,同時吸收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和長沙理工大學的學者參加,形成由指導專家和主研學者構成的團隊。共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講師6人,博士15人。研究人員結構合理,有長期研究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專家,有擅長理論分析和實証分析的專家。課題組從2006年開始專門研究大國經濟,積累了豐富的前期成果,先后主持以大國經濟為題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7項,國家軟科學重大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1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1項。其中3項已經結題,出版學術專著《大國綜合優勢》,出版《大國經濟研究》學術論文集3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學動態》《中國工業經濟》、《中國農村經濟》、《中國軟科學》、《財貿經濟》、《財政研究》、《經濟評論》、《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等重要期刊發表以大國經濟為題的學術論文30多篇,其中有17篇被《新華文摘》、《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民大學復印資料等轉載,在國內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
鑒於本項目前期研究基礎較好,同時根據以往的經驗,由於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團隊成員較多,需要集中時間和集中精力開展研究,所以計劃用2年左右的時間完成項目研究任務。2011年11月:舉行開題論証會﹔2011年11月到12月:收集文獻資料,擬定研究提綱﹔2012年1月至4月:撰寫學術論文﹔2012年4月: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5月至12月:撰寫論文和學術著作初稿﹔2012年12月:召開小型研討會,討論著作初稿﹔2013年1月至5月:修改學術著作書稿﹔2013年6月至8月:學術著作統稿﹔2013年9月:舉行結題報告會。
通過本項目的研究,主要形成以下成果:1.在CSSCI期刊發表論文20-30篇﹔2.為國家社科規劃辦《成果要報》提供稿件2-3篇﹔3.為“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提供稿件2-3篇﹔4.撰寫學術專著1部,並申報《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同時,編印《工作簡報》10期左右,反映開題會、研討會以及成果動態情況。為鼓勵項目組成員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實行成果獎勵制度,對在國家權威期刊和CSSCI期刊發表論文以及刊登在國家社科規劃辦《成果要報》和《國家社科基金專刊》上的項目研究成果均給予獎勵。
四、專家建議
專家組成員對本項目組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本項目選題很有意義,創新性強,研究思路清晰,子課題設置合理,研究重點和目標把握准確,研究方法和計劃可行。同時,還對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葉初升教授從概念界定、研究內容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建議。認為應該以發展經濟學的視角開展研究,既需要研究新興大國,也需要研究發達大國的歷史,總結經驗和規律﹔在研究內容上既要關注規模優勢,也要考慮規模劣勢,並研究大國的結構問題﹔在研究方法上應以規范的研究方法為主,注重微觀與宏觀的結合。劉茂鬆教授提出要突出問題意識,講清楚為什麼研究這個問題,研究對象的內涵與外延,發展中大國的崛起與轉型,以及發展中大國的發展問題,市場結構、產業結構、資本結構、空間結構和制度創新。李鬆齡教授建議要新的概念和思想,抓住重點問題,尋求新的研究思路,在概念界定上跳出已有的研究范式,提出新的概念體系,突出新的思路和新方法﹔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出自己的范式。鄭超愚教授認為課題研究要參照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研究中國的發展現實及目標,關注地區多元化的結構問題,並採用國際經濟學方法從全球化角度分析當今新興大國的經濟發展。
專家組組長李曉西教授對項目研究提出了比較系統的建議。他認為大國經濟發展理論研究應該以中國為重點,但不完全局限於中國﹔不僅要突出大國的特征,而且要突出轉型的特征﹔要比較新興大國之間的異同點,也要注重新興大國與發達大國之間的比較﹔分析新興大國的歷史,找出潛在的發展優勢。同時,在研究大國經濟發展理論的基礎上,再進行大國經濟學的研究,在兩個方面都出成果。
李湘舟副部長認為課題具有意義重大、責任重大,宏觀性強、服務層次高的特點。建議按照專家學者提出的建議完善整合研究思路,在研究過程中既要立足中國、又要跳出中國,既要注重當代、又要跳出當代,既要立足經濟、又要跳出經濟,既要注重宏觀、又要跳出宏觀,既要尊重權威、又要挑戰權威。希望項目組潛心研究,力爭出有分量的成果,推出代表國家水准和精品力作和傳世之作。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