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2011年度重大項目(第二批)開題報告之十五: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研究

  2012年01月16日14:16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1年12月11日,以四川大學徐新建教授為首席專家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研究”(批准號:11ZD&104)開題論証會,在四川大學文科樓二樓會議室舉行。

  會議由四川大學社科處主辦。四川大學副校長石堅教授、四川省社科聯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黃兵主任、宋歌副主任、四川大學社科處姚樂野處長出席會議。擔任評審的專家分別是陳躍紅(北京大學教授)、關紀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馮憲光(四川大學教授)、趙毅衡(四川大學教授)和徐其超(西南民族大學教授)。此外,課題組成員湯曉青(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鐘進文(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彭兆榮(廈門大學教授)、羅慶春(西南民族大學彝學院院長)、姑麗娜爾(新疆喀什師院教授)、卓瑪(青海民族大學教授)、李光一(延邊大學教授)等也參加了會議。

  開題會在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曹順慶教授的致辭中拉開序幕。曹教授簡要梳理了川大的悠久歷史和文學與新聞學院的良好發展狀況,進而指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的文學人類學專業和民族文學研究已然在國內造成了重要影響。中國第一屆“多民族文學論壇”於2004年在川大召開,論壇的相關學者由於此次開題會又重新回到了川大,所以開題會意義重大。曹院長認為,中國多民族共同發展的事實以往在文學研究上沒有得到體現,多民族文學寫作與研究實踐也長期不被重視,而本項目研究的開展將有利於中國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構建和文學史的重新書寫。

  石堅副校長從世界文學研究格局和國家政策角度談論本課題的意義。他認為 “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不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世界性的問題,具有普遍意義。從中國目前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戰略看,此課題具有戰略性和前瞻性。黃兵主任隨后宣讀了課題立項通知,陳躍紅教授宣讀了北京大學樂黛雲教授發來的賀詞。

  接下來,在中國社科院關紀新研究員的主持下,會議進入開題報告議程。首先由徐新建教授作項目陳述。徐新建指出,此課題是眾多學者智慧的結晶,此次開題會上諸位專家學者的到來成為了課題的監測壓力和研究動力,鞭策著課題組創造出高質量的精品。

  徐教授從課題背景、學術史梳理、課題目標、課題思路和難點分析五個方面進行闡釋。首先,他梳理了一個多世紀來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的社會和學術背景,繼而強調本項目的學術意義是建立多民族文學史觀,也就是突破以往“漢”與“非漢”、主流與邊緣、書面與口傳等多重的二元對立格局,倡導平等、開放的整體研究,以此促進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徐新建教授指出,本項目的創新點在於通過梳理和繼承前輩的相關成果,提出三個理念,即:“整體文學觀”、“共同發展觀”和“不同而和觀”。

  北京大學的陳躍紅教授在評議中強調了本項目研究中的方法學的意義。陳躍紅指出,方法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術性問題,而且和相應的價值理念緊密聯系。方法選擇的對錯將直接影響到把研究引入正道或歧途。本課題涉及多民族文學關系問題,其中對“關系”一詞的處理,就涉及“主與次”、“中心與邊緣”的價值判斷問題,需要認真對待。其次,在“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這個主題中,“共同發展”是核心關鍵詞,由此結合文學、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等的研究路徑是對的,但也要注意對“共同發展”的研究最好不要簡單套用現成的模式、術語和界定,而可以考慮做一定的創新。陳躍紅建議可採用“文學共創”的觀點,突出“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從而避免簡單的“關系研究”所帶來的等級式價值判斷。

  四川大學的趙毅衡教授針對開題報告談了四點意見。第一,本課題是一項學術研究,因此,學術成果要達到的高度應該超過一般的對策報告或資料匯編。第二,在調查方法上,課題涉及到“原生態文學”和經過改造的“創作型文本”,對這兩種不同的文學樣態,可採取不同的研究范式。第三,在如今的全球文學史書寫中已有了全景式的文學史編纂。這可以作為本課題的參考。第四,本課題要達到的目的不僅僅是調節文化關系,而更應是提出新的學術命題,比如“文化中國的多民族文化詩學”。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文化詩學使我們的成果走向世界。

  西南民族大學的徐其超教授肯定了該課題具有很高的實証意義和學術價值,可貴之處在於試圖用人類學、史學和民族學的多學科方式闡釋民族文學問題。徐其超進一步指出,民族文學的研究必須正確處理文學表述和研究中的“主體性”問題,不要輕易地在文學領域中劃分“主體”和“非主體”,那樣不僅與事實不符,而且不利於中國多民族文學相互間性的整合與發展。對此,徐其超強調在本課題研究中,少數民族文學的自主地位不應被遮蔽,其地位、價值和作用不可替代。本課題應通過提出多民族文學理論,從學理上闡釋好這個問題。

  四川大學的馮憲光教授在肯定課題的雄厚實力和踏實作風的同時,也提出了一些相關建議。他認為現在的“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在結構上依然存在“1+55”的二元傾向。本課題的提出和開展,就應該在看到多民族文學平等發展的同時,注意關注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雙向互補,所以一方面要反對文學研究裡的“大漢族主義”,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單純片面的“民族主義”。

  中國社科院的關紀新研究員作了最后的評議和總結。他對此課題的立項表示由衷祝賀,認為當今我們的“多民族文學研究”領域確實需要這樣一個課題去提供新的理論、填補實踐的空白。關紀新梳理了當代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領域的不同發展階段,肯定了該課題的立項標志著又一個新階段的到來。在這個階段裡我們要強調的是怎麼去整合大歷史。關紀新認為徐教授在項目陳述中強調的“不同而和”提供了一種具有智慧的新的學術基准點。今后的難點在於怎樣從深層次上找到各民族文學藝術以“不同而和”為基點的整合方式,從而有利於化解當前諸多表層的尖銳問題,讓各民族文學的大歷史不僅僅成為簡單拼盤或政策性禮讓,而成為真正的科學。他希望徐新建教授領銜的這項重大課題將成為對這個問題的第一次比較好的學術踐行和推衍。

  最后經過認真評議,專家們對開題報告一致通過,認為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研究是一項事關重大的課題,希望也相信課題組成員在首席專家主持和責任單位四川大學的支持下,通力合作,使此項任務順利完成。

  開題報告會結束之后的一天半時間裡,課題組成員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多民族學者以“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為主題進行了專題研討。大家分別從跨民族和跨學科的角度對該議題進行了深入對話和闡述。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