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5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基於語義的館藏資源深度聚合與可視化展示研究”(批准號:11&ZD152)在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舉行了開題報告會。來自校外的同行專家,課題組主要成員,武漢大學及信息管理學院有關領導出席了開題報告會。武漢大學謝紅星副校長和信息管理學院黨委書記董有明分別在會上致詞。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郭明磊副院長主持了開題報告會。
會議介紹了項目的研究意義、目的、思路和計劃,深入討論了館藏資源的語義化、深度聚合和可視化展示等重點問題,提出了人員分工合作計劃和經費分配辦法。參會的有項目首席專家、武漢大學邱均平教授,黑龍江大學馬海群教授,武漢大學陳傳夫教授和華中師范大學王學東教授及王偉軍教授,吉林大學畢強教授等圖書情報領域的知名專家出席並提出咨詢建議,到會的還有來自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吉林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等合作單位的子課題負責人及課題組成員40余人。
項目首席專家邱均平教授在會上做了開題報告,就項目的研究背景與意義、課題研究現狀、基本思路、總體框架、基本內容、預期目標,擬突破的重點難點、主要創新點和特色、研究計劃詳細的論述。他指出,本課題研究涉及到館藏資源的“語義”、“聚合”與“可視化”三個主題,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對館藏資源實現基於語義的知識組織和知識服務,通過深度聚合和可視化手段,針對用戶需求提供准確、有效的知識服務。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在語義層面上深化館藏資源的知識組織,強化知識聚合和可視化表達,不斷提高圖書館知識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以及館藏利用率,為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和文化發展戰略提供有力支撐,為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促進知識經濟發展提供全面服務。本課題研究總體框架包括三個部分:基礎研究、體系研究和應用研究。為此,課題共設計了8個子課題開展研究。(1)館藏資源語義化、深度聚合與可視化的基本理論問題與關鍵技術研究﹔(2)館藏資源語義體系的構建研究﹔(3)館藏資源語義知識庫及服務系統平台的構建研究﹔(4)語義化館藏資源的深度聚合模式、方法及技術實現研究﹔(5)語義化館藏資源深度聚合結果的可視化展示研究﹔(6)語義化館藏資源深度聚合知識服務研究﹔(7)信息資源語義化的技術規范與標准研究﹔(8)基於語義的館藏資源深度聚合與可視化實証研究--以公共圖書館為例﹔(9)基於語義的館藏資源深度聚合與可視化實証研究--以高校圖書館為例。共同構成了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與會學者充分肯定了課題的研究意義與研究構想,並就如何深化和拓展課題研究提出了多方面建議。這些建議從理論與方法上進一步開拓了課題的研究空間,豐富了課題的研究內涵,明確了課題研究方法,使開題報告會實際上成為了一次成功的學術研討會。
學者們關注與探討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
第一,關於基礎研究與技術標准規范問題。課題組成員、華中師范大學王偉軍教授強調項目應該重視基礎研究,對基礎研究進行重點突破,並加強技術標准規范。課題組成員、上海圖書館的劉煒博士認為目前館藏資源語義化的標准化程度不高,需要梳理出一套標准規范,同時,建立動態修改標准規范的機制,根據反饋的意見逐步完善標准規范。課題組成員、吉林大學畢強教授對網絡資源的深度聚合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提出了漢語分詞方法以及網絡資源的採集分析方法及其深入應用研究。
第二,關於應用研究如何開展的問題。武漢大學陳傳夫教授首先肯定了本項目的意義,他認為課題宏大,內容豐富,論証科學。同時,提出了三點建議:研究工作的落地問題,資源深度聚合與可視化展示問題,資源集合與加工過程中的質量問題。課題組成員、上海大學圖書館的申曉娟提出實踐與理論研究相結合的建議,認為項目成果若能夠應用到實踐,將具有重大價值。課題組成員、武漢大學董慧教授提出項目實施一定要突出重點、亮點,而不能面面鋪開,並探討了項目的應用領域主要集中在廣大的知識服務機構,包括各類型圖書館、檔案館、科技信息服務機構甚至可以延伸到企業應用領域,這些方面可以做一些應用推廣研究。
第三,關於團隊協作與資源共享問題。課題組成員、黑龍江大學馬海群教授闡述了課題的各個子課題關聯的必要性,需要結合課題的意義和目標,深入理解各個子課題內在的聯系,並強調各研究單位人員應該加強合作交流,共同推動本課題的完成,並建立靈活的溝通、協作機制。課題組成員、華中師范大學王學東教授討論了項目各團隊的協調問題,資源本體的理論問題,系統平台的建構問題。
最后,邱均平教授與各子課題負責人進行了討論,落實了各負責人的相關任務,明確了項目經費的使用分配情況,並對本次會議進行了總結。本次會議基本上確定了項目的研究思路和各項目成員的交流合作機制,對項目的順利展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